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导图 数与代数 北师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导图 数与代数 北师大版

资源简介

用方程解决问题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1.理解题意,明白问题;
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解:设x(一般设问题)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方程
检验方程的解,带进原式
相遇问题
方法:两人或者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两人工作速度×时间=总工作量
长方体(一)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形体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的大小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一般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6
12
8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十二条棱长都相等
长方体:长方体放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而且相对的棱互相平行;12条棱可以分为3组(分别为长、宽、高),每组的4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长+宽+高)×4
正方体:有12条长度相等的棱,每条棱的长度称为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总棱长=棱长×12。
已知正方体棱长总和,求棱长。棱长=棱长总和÷12
展开与折叠
1.能拼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类型(简称:141、231、222、33)
找对立面:方法(1)空间想象(2)“T”字
(3)上下隔一行;左右隔一列,有“Z”字先找“Z”字,Z字两端找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表面积
(1)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和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字母表达式:S=2(ab+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字母表达式:S=a×a×6=6a2
求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面积的公式
方法:①
部分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不要的面积
部分面积=全部表面积-不要的面积

部分面积=把需要的面积相加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无底又无盖(四周)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棱长总和、棱长和表面积的关系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长宽高的关系:不一定相等。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长宽高不一定相等;长宽高相等,表面积、棱长总和一定相等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长宽高的关系:一定相等。棱长总和相等,表面积一定相等
露在外面的面
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方法:
先算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方向数出能看的个数
计算单个面的面积
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乘以单个面的面积
长方体(二)
体积和容积
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容器的容积
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mm、cm、dm、m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
面积单位:mm?、cm?、dm?、m?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
体积单位:mm?、cm?、dm?、m?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0
容积单位:mL、L
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0
特别的:1mL=cm?
1L=1dm?
单位换算的方法:
重点熟记换算方法:高级单位
×进率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高级单位
×10
小数点
向右移1位
÷10
小数点
向左移1位
×100
小数点
向右移2位
÷100
小数点
向左移2位
×1000
小数点
向右移3位
÷1000
小数点
向左移3位
常用单位间的进率:
(记住相邻单位进率,相隔的进率等于相邻间进率的积)
长度单位:千米
1000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体积单位: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重量单位:

1000
千克
1000

货币单位:

10

10

时间单位:

60

60

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
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的长和宽不变,高扩大或者缩小X倍,体积扩大或者缩小X倍;长扩大或者缩小A倍,宽扩大或者缩小B倍,高扩大或者缩小C倍,体积扩大或者缩小A×B×C倍。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或者缩小X倍,表面积扩大或者缩小X×X倍,体积扩大或者缩小X×X×X倍
有趣的测量
①物完全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的体积=容器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水面上升的高度=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
确定位置
方法:
确定观测点
确定方向:(1)根据图标,确定上北下南左西右;(2)确定地点在观测在方向的那个方向区间(例如东北之间);(3)确定基准线(例如地点在东北之间,我们可以向北为基准线或者向东为基准线);(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