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4张PPT)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知识梳理与回顾关于课内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什么?1.文学常识(1)作者:重点识记作者姓名,字号(自号、别号、谥号、雅号),时代,国别,类别(诗词人、文学家、散文家、小说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等第),地位,影响,贡献等。(2)作品:重点识记作品名称,作者或辑录者,出处,时代,类别,内容,特点,地位,价值,影响等等。相关文体常识。如诗词记说等含义、分类,特点等。2.重点词句(1)文言现象梳理与识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重点文言句式(2)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3)经典语句与语段识记;3.课文理解与翻译4.写作技巧借鉴第一单元文言知识梳理与回顾通假字:1.毋吾以也2.鼓瑟希3.莫春者4.王说5.为长者折枝6.刑于寡妻7.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8.盖亦反其本矣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以”同“已”,止2.“希”同“稀”,稀疏3.“莫”同“暮”,晚4.“说”同“悦”,高兴5.“枝”同“肢”,肢体6.“刑”同“型”,典范、榜样7.“采”同“彩”8.“盖”同“盍”,何不9.“涂”同“途”,道路10.“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1.“颁”同“斑”,头发花白12.砉然向然13.技盖至此乎14.批大郤15.技经肯綮之未尝16.共其乏困17.失其所与,不知18.距关19.毋内诸侯20.要项伯21.不敢倍德22.蚤自来谢项王23.戮力而攻秦24.将军与臣有郤12.“向”同“响”,响声13.“盖”同“盍”,何,怎么14.“郤”同“隙”,空隙15.“技”同“枝”,支脉16.“共”同“供”,供给17.“知”同“智”,明智18.“距”同“拒”,据守19.“内”同“纳”,接纳20.“要”同“邀”,邀请21.“倍”同“背”,背弃22.“蚤”同“早”23.“戮”同“勠”24.“郤”同“隙”,隔阂、嫌怨古今异义词:1.加之以师旅2.童子六七人3.异乎三子者之撰4.吾何爱一牛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7.依乎天理8.因其固然9.视为止,行为迟10.若舍郑以为东蒙主11.行李之往来古义:军队今义:师、旅均为编制单位古义:少年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古义:才能今义:写作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喜爱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承认某事实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12.共其乏困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4.亦去之15.沛公居山东时16.约为婚姻17.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9.而听细说20.持剑盾步走21.想去四十里22.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缺少的资粮今义:精神或身体疲倦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仔细说来古义:跑今义:走古义:距离今义:与“来”相对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第二次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良庖岁更刀2.夜缒而出3.朝济而夕设版焉4.既东封郑5.吾得兄事之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日夜望将军至8.头发上指9.四人持剑盾步走(二)名词作动词1.端章甫2.鼓瑟希3.风乎舞雩每年在晚上在早上/在晚上在东边像对待兄长那样在夜里每日每夜向上徒步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吹风4.曾皙后5.无以,则王乎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树之以桑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9.与郑人盟10.籍吏民11.沛公军霸上12.范增数目项王13.沛公欲王关中14.若入前为寿15.道芷阳间行16.刑人如恐不胜17.亡去不义18.吾得兄事之落在后面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穿种植驻扎结盟造册登记驻扎递眼色称王走上前取道用刑恪守信义侍奉,对待(三)形容词作名词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4.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为肥甘不足与口与6.轻暖不足于体与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8.寡固不可以敌众9.越国以鄙远10.共其乏困11.此其志不在小12.君安与项伯有故13.大行不顾细谨小相/大相视力老人小孩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边远的地方,指郑国缺少的资粮小的方面交情细枝末节(四)形容词作动词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邻之厚,君之薄也5.因人之力而敝之6.秋毫不敢有所近7.素善留侯张良(五)使动用法1.比及三年,可以足民2.朝秦楚3.以一服八远离敬爱爱护变雄厚/变薄弱损害靠近,接近友善、交好形容词使动,使……富足名词使动,使……朝见动词使动,使……服从4.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既东封郑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阙秦以利晋9.项伯杀人,臣活之10.拔剑撞而破之(六)意动用法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七)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八)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动词使动,使……离去动词使动,使……灭亡名词使动,使……成为疆界动词使动,使……削减形容词使动,使……获利动词使动,使……活形容词使动,使……破对……感到奇怪从属二主后继者重点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非……也,否定判断】3.是乃仁术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也,表判断】4.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5.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失其所与,不知【否定判断句】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7.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为”相当于判断动词“是”】9.此亡秦之续耳【无标志判断】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⑴不吾知也⑵则何以哉⑶牛何之⑷然则一羽之不举⑸舆薪之不见⑹臣未之闻也⑺夫晋,何厌之有?⑻籍何以至此⑼今日之事何如⑽客何为者⑾沛公安在⑿大王来何操2.状语后置句⑴为国以礼⑵王坐于堂上⑶构怨于诸侯⑷皆欲立于王之朝⑸刀刃若新发于硎⑹以其无礼于晋⑺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⑼使人言于项羽曰⑽贪于财货⑾长于臣⑿具告以事⒀因击沛公于坐⒁具以沛公言报项王3.主谓倒装句⑴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⑵若是其甚与4.被动句⑴百姓之不见保⑵若属皆且为所虏⑶吾属今为之虏矣5.固定句式⑴是故哂之【因此】⑵失其所与【所字结构】⑶何厌之有【有什么……呢】⑷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被】⑸孰与君少长【跟…比,谁更】⑹军中无以为乐【没有什么可以用来】⑺何辞为【何必……呢】知识拓展: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④微斯人,吾谁与归?⑤不然,籍何以至此?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何操”“操何”“安在”“在安”“何为”“为何”句式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了。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谁与”“与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忌不自信。②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自信”“不信自”“未之有”“未有之”“不余欺”“不欺余”句子的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陋之有?3.无乃尔是过矣?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5.唯余马首是瞻。规律四: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2.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希望司马光或许原谅我。译文: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规律五: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 看不到水的尽头”。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押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五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四是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查缺补漏】第1单元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说法错误,本文只有两种对比,无“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故选C。2.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臣之所好者道也③技经肯綮之未尝④良庖岁更刀,割也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相同C.①③不相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相同②④不相同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于《桑林》之舞合”。②是判断句,标志是“……者……也”。③是宾语前置,应为“未尝技经肯綮”。④是判断句,标志是“……,……也”。所以①③不相同,②④相同。故选C。3.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若属皆且为所虏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其无礼于晋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D.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替;/介词,和“所”一起表被动,被。B.“于”,介词,从;/介词,对。C.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故选C。4.下列加横线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因其固然C.为之踌躇满志D.而听细说5.下列选项中,对课内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诩的性格特征。A.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B.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C.踌躇满志:古今同义,均为“心满意足的样子”。D.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故选C项“拙于应变”理解有误。文中刻画项羽的情节有: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没有选项中说的“拙于应变”。故选A。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端章甫②曾皙后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④籍吏民,封府库⑤晋军函陵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⑩道芷阳间行A.①②⑤⑩/⑥⑦/④⑨/③⑧B.①⑤/②④/③⑧⑨/⑥⑦⑩C.①②④⑤⑩/③⑧⑨/⑥/⑦D.①⑤⑥⑦⑩/②/③④⑧⑨①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句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②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句意:曾皙最后走。③故:形容词作名词,旧交情。句意:你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④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⑤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⑥鄙:意动,把……作为边邑。句意: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⑦亡:使动,使……灭亡。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⑧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句意: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⑨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相。句意:像公西华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⑩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故选C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不如因善遇之B.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D.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A.善,动词,与……交好/形容词,好好地,友好地。B.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为什么。C.间:作状语,秘密地/作状语,秘密地。D.其:代词,这/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故选C。8.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B.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何由知吾可也/未之有也A.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D.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故选C。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毋吾以也②加之以师旅③宗庙之事,如会同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0.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通“型”,作榜样。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E.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①“以”,表示因为。②“以”,可以翻译成“把”。③“如”:连词,“或者”的意思④“如”,可解释为“至于”。故选D。衅,不是通假字。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故选B。第五单元文言知识梳理与回顾通假字:1.遂散六国之从2.河海不择细流3.籍寇兵而赍盗粮4.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古今异义词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1.“从”同“纵”,合纵2.“择”同“释”,舍弃3.“籍”同“借”4.“彀”同“够”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西取由荣于戎2.北收上郡3.蚕食诸侯4.瓜分之日可以死5.不可数计6.意洞手书(二)名词作动词1.服太阿之剑2.树灵鼍之鼓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在西边向北像蚕一样像切瓜一样用数字用手,亲手佩戴立,建立追求(三)形容词作动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形容词作名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当尽吾意为幸(五)使动用法1.遂散六国之从2.强公室3.说耳目4.却宾客以业诸侯(六)意动用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敬爱爱护老人小孩幸事使……瓦解使……增强使……高兴使……成就霸业以……为乐重点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者……也,表判断】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侯之术也【非……也,否定判断】3.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也,表判断】4.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是,表判断】5.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为,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2.状语后置句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3.定语后置句⑴并国二十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⑶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三)被动句江南金锡不为用(“为”表被动)(四)固定句式所以饰后宫(用来……的)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把……怎么办,对……怎么样,拿……怎么办)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查缺补漏】第5单元1.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②当哭相和也 ③一恸④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⑤天灾可以死⑥必以告妾 ⑦钟情如我辈者A.①③⑤⑦/②④/⑥B.②③⑤/①④/⑥⑦C.①③⑤/②④/⑥⑦D.①②③⑤⑥/④/⑦2.对下列画线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③汝幸而偶我 ④瓜分之日可以死 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⑤⑥均为省略句,④为判断句,⑦为状语后置句。选DB①②形容词用作动词③名词作动词④名词作状语⑤意动用法。选B3.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汝其善抚之A.助天下人爱其所爱B.吾亦望其言是实C.今则又望其真有D.汝其勿悲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B.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C.而母立于兹D.汝幸而偶我例句和D项均为表示希望。A、B两项为人称代词;C项为指示代词。A项,“彀”通“够”;B项,“念”通“廿”;C项,“而”通“尔”。第六单元《促织》文言知识梳理与回顾通假字:翼日进宰古今异义词1.宰严限追比2.两股间脓血流漓3.隐中胸怀4.儿涕而出5.村中少年好事者6.日与子弟绝7.民日贴妇卖儿“翼”同“翌”,次日古义:县令今义:主管,主持古义:大腿今义:绳线等的组成部分古义:心中事今义:心里怀着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青年男子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古义:年轻人今义:泛指子侄辈古义:抵押今义:紧挨;贴补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岁征民间2.得佳者笼养之3.早出暮归4.取儿藳葬5.日与子弟绝6.力叮不释(二)名词作动词1.试使斗而才2.杖至百3.笼归4.儿涕而出5.细疏其能每年用笼子在早上/在晚上用草席每天用力有才能打板子用笼子装着流泪分条陈述6.诏赐抚臣明马衣缎7.裘马扬扬8.仙及鸡犬(三)形容词作名词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2.昂其直,居为奇货3.而心目耳力俱穷4.近抚之(四)使动用法辄倾数家之产(五)意动用法成然之成以其小,劣之益奇之(六)形容词作名词蟹白栗黄成述其异下诏穿这皮马,驾着马车成仙讨好抬高用尽走近使……倾尽认为……对认为……差认为……独特白色的肉/黄色的果肉特殊的本领重点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此物故非西产/非字而画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掭以尖草既得其尸于井覆之以掌2.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田百顷楼阁万椽3.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旬余,杖至百第七单元文言知识梳理与回顾通假字:振之以威怒不复一一自辨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则纵情以傲物4.故略上报5.为天下理财6.钩心斗角7.而气候不齐8.明星荧荧“振”同“震”,威吓“辨”同“辩”,分辩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古义:泛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古义: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治理整顿财政今义:管理财物或财务古义:参差错落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古义:气象,天气今义:地区气象情况古义:明亮的星光今义:有名的演员、运动员9.燕赵之收藏10.韩魏之经营11.齐楚之精英12.可怜焦土13.思厥先祖父14.然后得一夕安寝15.可谓智力孤危16.刺客不行17.六国破亡之故事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不心服2.骊山北构而西折3.蜂房水涡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收集保藏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出类拔萃的人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又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义:不前往今义:不中用古义:旧事今义:讲述对象的事情在表面上/在内心里从北/向西像蜂房/像水涡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辇来于秦2.朝歌夜弦3.理固宜然4.燕虽小国而后亡5.日削月割(二)名词作动词1.君人者,成能见可欲2.则思江海下百川3.以膏泽斯民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5.朝歌夜弦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乘辇车在早上/在晚上按道理在……之后一天天地/一月月地统治,做君主居于……之下施恩惠办事唱歌/奏乐出现云/出现龙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8.可怜焦土9.族秦者秦也10.义不赂秦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形容词作名词1.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2.居安思危3.想谗邪4.则思正身以黜恶5.简能而任之6.择善而从之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出现彩虹化为焦土灭族坚持正义侍奉/礼遇,以礼相待重权/重要地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情形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有才能的人好的、可行的意见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四)形容词作动词1.智者尽其谋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始速祸焉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五)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六)使动用法1.赂秦而力亏2.李牧连却之3.必固其根本4.则思知止以安人5.则思虚心以纳下6.则思正身以黜恶穷尽保全招致坚持到底收藏的额金玉珠宝等物使……亏损使……退却使……稳固使……安宁使……谦虚使……端正7.弘兹九德8.何必劳神苦思(七)意动用法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使……光大使……劳累以……为乐以……为忧以……为鉴重点文言句式(一)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振之以威怒多于南亩之农夫2.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苟以天下之大3.宾语前置句则思知足以自戒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秦人不暇自哀(二)被动句终必不蒙见察戍卒叫,函谷举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知识拓展:词类活用的概念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特点: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1、名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一、名词作动词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缇骑按剑而前(向前走)(杀)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匣子装)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规律总结:名词活用为动词: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二、名词作状语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即面属第一(当面)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1、表方位或处所①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表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表对人的态度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人皆得以隶使之4、表示比喻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规律总结: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作动词例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敬)大王必欲急臣(逼迫)臣之妻私臣(偏爱)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2、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如:瑜等率轻锐(轻装精锐的军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能的品德)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美香甜的食物)四美俱,二难并(美时美景美情美事)(难得之人)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三.动词用作名词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②追亡逐北,流血漂橹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④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亡、北:败逃的人谗、讥:诬陷、嘲讽的话捕:搜捕活动古汉语中,有些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①六王毕,四海一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宾语与谓语之间是主谓关系)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一、动词使动二、形容词使动例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3、足以荣汝身例如: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三、名词使动六.意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当)作什么”的意思。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可译为:以……为……;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什么意动用法1、成以其小,劣之。2、父利其然也。3、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怎么样的意思。一、形容词意动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粪土当年万户侯5、幕天席地二、名词意动七、偏义复词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入”2、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母”3、昼夜勤作息偏“作”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偏“深”八、通假字(读音相近或字形相似)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谢谢,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