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空气的成分(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的组成。 2.通过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实验,体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误差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误差分析意识的培养 三、自主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活动1:自学展示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占78%、氧气占 、 占 0.934%、 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2%。因此,空气主要是由 和( )组成的; 大约占4/5, 大约占1/5。 活动2:教材P75的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反应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来确定氧气 的体积 实验器材:铜粉、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根)、量筒、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水、气球、注射器 提示: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空气重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仔细观察实验, 完成下列问题 ⑴.铜粉在加热时消耗玻璃管及针筒内的什么气体? ⑵.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⑶.加热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推拉注射器? ⑷.为什么要试管冷却到室温才开始读数? ⑸.实验现象。实验前铜粉的颜色为 色,实验后变为 色,这说明铜粉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 ⑹.记录实验数据。 硬质玻璃管的容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反应消耗的氧气体积 ⑦.实验结论: 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思考: 如果①实验装置漏气;②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③铜粉的量不足;④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会引起哪些误差? 小结: (1)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2)加入的铜粉必须足量 (3)加热过程中来回推动活塞 (4)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挤压小气球使其恢复至加热前的状态,并读数 四、当堂训练: 1、小明用此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的4/5 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 D.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2.利用图示装置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步骤:(1)将图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气体部分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如果将该实验中的红磷改成木炭,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拓展思考】 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2.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自己设计实验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