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理解规则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学习中最基本的规则,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 2、行为与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守生活中的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愿意用普遍的规则来约束自己。 二、活动策略 “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人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大家的生活便都会很方便,很愉快,然而孩子们年龄小,有些地方他们并不认为有什么规则,或明知道有规则也控制不住自己,因此,通过课间游戏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游戏中如果不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从这一点引入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再通过“调查汇报”、“小小辩论会”、“竞赛活动”等帮助孩子们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树立规则的意识,愿意用普遍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在课间观察学生的游戏活动;准备竞赛活动用品。 2、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的规则;搜集生活中不守规则造成后果的小故事和守规则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愉快的事。 四、活动过程 1、课前游戏,设疑导入 师:课间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发现几个同学在争论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 生:想。(异口同声) 师:老师现在采访这几位同学。 (教师向做游戏的几个同学调查) 师:他们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有人在游戏中不守规则,哪些同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生:(纷纷举手) 师: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耍赖的同学就是不守这个规则,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遇到这种问题,我会玩儿得不开心。 生:大家以后不愿意再和他一起玩了。 生:我会认为这个同学很没礼貌。 生:如果他不守规则,这个游戏就不能再玩了。 师:同学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游戏中如果有人不守规则,游戏就无法正常进行,大家就不能玩得很愉快。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游戏中必须遵守规则,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生:(若有所思) 2、调查发现,汇报交流 师:课前同学们认真地观察了生活,你发现了哪些生活中的规则? 生:我发现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生:我看见上车要自觉排队。 生:我们在学校的走廊里和楼梯上要靠右侧通行。 生:在小区里玩和休息时,不能破坏公用设施。 生:在家里不能大声喊叫,乱蹦乱跳,影响楼里的邻居休息。 生:课间游戏要守规则,教室里不能大声喧哗。 …… 师:大家观察得可真认真,讲出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规则! (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有关生活中的规则从不同方面列举出来,教师在学生发言时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的做法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初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 3、展开辩论,感悟明理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老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但有时有些规则让人感到麻烦。 (教师讲一件守规则给生活带来麻烦的小事) 生:(认真地听) 师:听了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认为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都守规则,生活才不会乱七八糟。 生:我认为有时可以不守规则,像上学要迟到了,过马路就可以不走人行道,只要左右没车就行。这时的规则让人感到麻烦。 (教师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不同观点,让学生自由选择,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各选出代表进行辩论。) 师: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理由也很充分,到底哪组能说服对方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生:我们认为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如果学校里没有规则,老师怎么上课,同学们怎么听课;游戏时大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能玩好吗? 生:课间想上厕所,但在走廊里不能跑,我又很急,这时怎么办? 生:你可以提前去,在不着急的时候就去。 生:“六、一“儿童节,公园里人那么多,你想玩碰碰车,可是没有规则,没人排队,你就挤不上,你不着急呀? 生:如果我们去大福源买东西,爸爸着急上班,可是人那么多,还得一个一个排队,爸爸上班肯定迟到。 生:已经很晚了,你在家里能吵吗?这样会影响别人的休息。 …… (教师指名讲故事,课前搜集到的不守规则给大家带来麻烦的小故事。) 师:通过辩论,我们明确了生活中不讲规则,不守秩序,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的道理。 (学生列举了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汇报了守规则给大家带来方便和不守规则给大家带来麻烦的小故事,说明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辩论初步建立了规则意识。) 4、师生互动,激趣导行。 师: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能把生活中的规则总结出来写在纸条上。 生:(跃跃欲试想参加比赛) (教师把小纸条发到学生手里,并要求学生把总结出的规则按教师粘贴好的学生可能去的不同场所进行分类,按区域粘贴。) 5、提出倡议,拓展延伸。 师:大家了解了生活中,学习中最基本的规则,老师倡议:我们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时时遵守生活中的规则,争做生活中的“文明小市民”!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用鼓动性的语言结束教学,激发学生热情,把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实践,使儿童对规则由以前“他律”上升为“自律”,在日常生活中愿意用普遍的规则来约束自己。)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