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反转新闻谁之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反转新闻谁之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反转新闻谁之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年的网络舆论事件中,经常出现剧情“反转”。
某中学被家长拍照爆料,学校食堂长期给学生吃变质食物,引起了广泛关注;经相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调查,事实真相却是几个家长为了制造影响,蓄意发布虚假图片、视频,以达到向校方施压的目的。教师体罚学生导致学生流血受伤,其被网友“人肉搜索”唾骂后,真相竟然是学生家长用口红伪造伤痕以博取关注……
网民的神经往往轻易被挑动,也往往轻易被“反转”。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对此现象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或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
【审题】
本题材料叙述了两则新闻反转事件,一则是家长为了制造影响蓄意发布虚假图片、视频,导致人们关注某校,认为其长期给学生吃变质食物;一则是家长用口红伪造伤痕以博取关注,而教师却被“人肉搜索”,遭受网友唾骂。两件事的共同特点是新闻事件的性质随着调查而反转。作文时,文章应该围绕“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展开,从材料上看可以选两角度切入:(1)记者(媒体)的角度;(2)网民的角度。重点放在“为什么”或“怎么样”,可以两者兼顾有所侧重,适当联系其他相似现象。
一、为什么会有新闻反转事件发生?
从媒体角度:
(1)媒体人对事件不加调查,人云亦云,丧失了求真务实的责任感;(2)媒体人一味追求利益,一味追求吸引眼球。
从网民角度:
(1)不善辨别,一味盲从;
(2)好奇心强,喜欢猎奇;
(3)喜欢人云亦云,妄加评论,大发“善心”。
从国家角度:
(1)监管机制不健全,对网络传媒缺乏强有力的监督;(2)对随意发表言论者没有惩处措施;(3)有时,相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让人妄加揣测。
二、后果:
(1)使事情真相扑朔迷离,让民众不知该相信哪种说法;(2)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让民众不再相信媒体报道;(3)触碰民众敏感的道德神经,引发道德危机;(4)引发的“网络暴力”或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
三、解决方案:
(1)媒体人坚守职业道德,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2)民众保持理性,不盲从,不“先入为主”,不明真相不妄加评论;(3)国家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
任务分析:题干要求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论述自己对上述事件的感触和思考,学生应当针对上述事件分析原因,追求根源,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体任务为发言稿,一方面需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一方面注意内容要符合发言稿的要求,有代入意识。
【立意】
1.别让臆断埋没真相;
2给我一双慧眼吧;
3.多一点耐心与理性,等得云开见月明;
4.拒绝盲从,理性辨别;
5.新闻反转当休矣。
【素材】
1. 明辨是非,正确地对待事情真相。尼采曾言,“随着舆论思考的,都是自己耳闭眼塞的人。”是的,但凡为人,我们都需要对正在上演事件进行思考,而不仅仅是跟着舆论的“大浪”随波逐流,毫无原则地跟着大部队行动。当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深圳作者罗尔为白血病的女儿筹款,一时间网友已捐款过百万,此后又爆出罗尔家世并不贫困,使得其成为“千夫所指”。剧情反转让人措手不及,刚开始网友对其遭遇的同情怜惜,下一秒随着事态的发展又对他的行为感到唾弃。这“墙头草”的姿态都是未能明辨是非所导致的。在未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先一步感性而行,献出爱心,此举不可不谓之不理智;真相曝光又大呼上当受骗,将愤怒发泄于早已悲痛万分的三口之家,亦是错误。只有正确对待事情的真相,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 明辨是非,拒绝舆论绑架。现如今,新闻的更替速度非常地快,上一周发生的事情一转眼在一些人眼中已像历史一般那么地远,我们总是记住那一刻带来的疼痛过后又忘记了反思。如某地坠井男童亮亮事件,家人对孩子的紧张,成为了编造者口中对救援人员的辱骂,一时间,人云亦云,在家属正历“丧子之痛”上又撒上了玻璃渣子,其心痛可想而知。当未知真相时,不要妄加猜测,舆论绑架,这样只会掩盖事情的真相,让受害者雪上加霜。
3.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
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由于涉事小轿车的驾驶员是一名女性,且有现场图片显示,女司机当时穿的是高跟鞋。部分媒体关注的焦点开始偏移,纷纷发布涉事女司机反行的相关新闻报道。
反转:10月28日,万州警方通过官方微博@平安万州 辟谣:“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的原因是公交车突然越过道路中间的双黄线,撞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继而撞断护栏坠入江中。”后来,随着公交车“黑匣子”被打捞上岸,事故起因于乘客与司机发生了肢体冲突。此次事件再度暴露出大家对女司机的深刻偏见,而谣言的传播正是借力于我们的思维定势。
范文
反转新闻谁之过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舆论也借助网络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传递和舆论发酵的速度日渐加快,一个奇怪的现象时常发生——新闻反转也越来越多。
“男童误锁宝马车内,年轻妈妈拒绝砸玻璃”的新闻话题一出,群情激动,网友把矛头全部指向了“年轻妈妈”。的确,这新闻乍一看,让人有了“妈妈因为心疼车子而不愿救儿子”的想法,网友们则立刻将这一想法与道德问题相结合,开始指责那位妈妈“太狠心”。几天后,经证实,当时那位妈妈不仅没说拒绝砸车,而且和路人都尝试过砸车,只是没砸开。
面对报道出的新闻内容,不明真相的网友的谴责并无大错,最要为这位母亲的冤屈负责的是发布这条新闻的媒体。他们并未弄清具体经过便肆意报道,网友们只是根据他们的报道表达自己的情绪。从种种类似事件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对于舆论走向是起着最关键作用的“风向标”。对于新闻的反转,往往反转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记者的报道角度和结果。媒体短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的改动,都可能完全地转变舆论的方向。
传统媒体有着岁月的积淀和民众的监督,面对新闻都比较谨慎求实。而当下一些新媒体则缺乏这些素养,仅仅为了求快,未弄清事件原委便报道,仅仅为了博人眼球,便夸大甚至改动新闻内容。甚至仅仅为了迎合观众喜爱“戏剧性”的口味而故意扭转新闻。还有如“老外被讹”事件,新闻发出者只是在“扶不扶”问题热议的氛围之下想当然地认为大妈在讹外国男子,并未探寻真相,即使最后新闻反转,大妈被洗清,被舆论带动的网络暴力对大妈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当然,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有媒体的责任,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或多或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尤其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应培养求证意识,面对有争议新闻,在确定真相之前,做到不盲目附和,不盲目扩散,不做假新闻的推手,更不要做“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只有不成为噱头新闻的消费者,才能断掉新闻反转现象的源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