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实验: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 实验: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实验: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教科书
书名:物理必修(第三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测量电阻率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
通过分组实验,学会测量导体的电阻率。
3.
通过使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长度、以及测量电阻等过程,进一步形成自觉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谨慎操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设计实验电路,电表量程的选择,测量电路的设计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
2.
根据原理图连接实物电路
3.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读数
4.根据U-I图像求电阻丝的电阻
教学难点:
1.
测量电路设计和控制电路设计
2.
根据原理图连接实物电路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12分钟
3分钟
3分钟
环节一:
明确实验原理
环节二:设计实验方案
环节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环节四:数据分析
环节一:明确实验原理
【问题】要想测量导体的电阻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依据的物理规律是什么?
(2)需要测定哪些物理量?
【老师】根据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明确实验原理。我们刚学习了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阻还与电阻率有关,写成表达式为
,导体的横截面积不能直接测量,可以通过测量直径d得到,即
,从而可以得到导体的电阻率
。根据表达式可知,只需要测量电阻丝的电阻R、直径d和电阻丝有效长度l,就可测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环节二:设计实验方案
给同学们提供如下实验器材,请同学们从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电流表A1:0~0.6
A量程,内阻约为0.125
Ω;
电流表A2:0~3
A量程,内阻约为0.025
Ω;
电压表V1:0~3
V量程,内阻约为3
kΩ;
电压表V2:0~15
V量程,内阻约为15
kΩ;
电源电压约为3
V,滑动变阻器最大值5
Ω;
待测金属丝的总电阻约为10
Ω;
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
测量长度的工具: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1.长度的测量
本实验需要测量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有效长度l和电阻丝的直径d,实验提供了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三种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选择既要考虑使用的方便,也要考虑测量误差的大小,我们分别进行选择。
【问题1】测量电阻丝的有效长度l要选用哪种测量工具?
【学生】电阻丝总长度为几十厘米,所以应选用毫米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可读到0.1mm。
【问题2】测量电阻丝的直径d要选用哪种测量工具?
因为电阻丝比较细,所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提供如下2种方案可选。
方案1:用刻度尺测量电阻丝的直径
如图所示,取一段电阻丝,在圆柱形物体上紧密缠绕,用刻度尺测量出总宽度,再除以圈数,通过累积法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方案2: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的直径。?
【学生】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小误差,选用螺旋测微器进行测量,注意其分度值为0.01mm,可读到0.001mm。
2.
电阻丝电阻的测量
初中我们就学过使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需要测量电压和电流两个物理量,那么就要选择合适量程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所以第一步,选择电表量程。
【问题1】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电流和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应该选择什么量程?
【学生】电源电压约3V,因此电压表选择0~3V量程,由于待测电阻丝阻值大约为10Ω,电路中最大电流约为3除以10,大约为0.3A,因此电流表选择0~0.6A量程。?
第二步设计测量电路,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电路有两种,一种是电流表内接法,另一种是电流表外接法。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电表,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的影响,两种测量电路都存在系统误差。我们分别对其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本实验选用的测量电路。
电流表内接法:
根据电路图可知,电流表测量流过电阻Rx电流,是准确的,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流表和电阻Rx两端电压之和,那么电压表测量值偏大,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电流表分压。
R测为虚线框中电流表和电阻Rx串联的总电阻。
计算相对误差:
根据相对误差可知,对于确定的电流表,待测电阻Rx阻值越大,相对误差就越小,电流表内接法适合测量阻值较大的电阻。
电流表外接法:
根据电路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电阻Rx两端电压,是准确的,电流表测量的是流过电压表和电阻Rx总电流,电流表测量值偏大,产生误差原因是电压表分流。
R测为虚线框中电压表和电阻Rx并联的总电阻
计算相对误差:
根据相对误差可知,对于确定的电压表,待测电阻Rx阻值越小,相对误差酒越小,电流表外接法适合测量阻值较小的电阻。
【问题2】本实验电流表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请同学们根据实验器材中的数据分别计算两种接法的误差,并进行选择。
【学生】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外接法相对误差较小,所以测量电路选择电流表外接法。
第三步是控制电路的选择。实验中要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通过U-I图像求得电阻R,那么就需要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有两种:分压式和限流式。
【问题3】为调节方便,尽可能测量多组数据,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还是限流式接法?
【学生】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跟待测电阻相差不多,如果选用限流式接法,滑动变阻器和电阻丝串联,提供的电压可调节范围
;如果选用分压式接法,可提供电压调节范围大约为,都可以满足实验采集6~8组数据,考虑到分压式接法调节范围大,数据点可以更分散一些,本实验选用分压式接法。
【问题4】请在纸上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指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说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放在哪端。
【学生】电路图如图所示,电流表采用外接法,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电流从电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a端。
环节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第一步:根据原理连接实物图
根据原理图连接实物图:先连接下面的控制电路,导线从电源正极出发,通过开关,再通过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连接下面两脚,最后回到电源的负极。再连接上面的测量电路,让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流过电阻丝回到负极,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丝上。注意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在最左端。
第二步:测量电阻丝有效长度l: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被测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测量3次,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求得有效长度的平均值。
第三步:测量电阻丝直径d
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电阻丝不同位置测量3次,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求得直径的平均值。
第四步:测量电阻丝的电阻R。闭合开关,改变滑片位置,测量6组电压和电流,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选取合适的横纵坐标,描点并拟合成一条直线,做出U-I图像,
如图所示。在图像上选取较远的AB两个点,A点坐标为(0.13A,0.90V),B点坐标为(0.29A,2.00V),求出斜率即为电阻丝的电阻R=6.9Ω。
环节四:数据分析
将测得的电阻丝有效长度l、电阻丝直径d、电阻丝的电阻R代入公式,计算出被测电阻丝的电阻率。
三个物理量都用国际单位表示,分别为l=0.5647m,d=0.397×10-3m,R=6.9Ω
代入到表达式中可得电阻率ρ=1.5×10-6
Ω·m
本实验使用的金属丝为铁铬铝丝,其电阻率参考值为ρ=1.4×10-6
Ω·m,计算相对误差为7.1%
在实验过程中,除了测量电阻丝电阻R、直径d和有效长度l产生误差外,由于电阻丝通电后会升温,导致电阻率变大,也会产生测量误差。
例题: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某种金属丝的电阻率时,用刻度尺测得金属丝长度为60
cm,用螺旋测微器测得金属丝的直径为0.635
mm,两电表的示数分别如图所示(电压表量程0~3
V,电流表量程0~0.6
A)。请计算,该金属丝的电阻率是多少?
首先整理本实验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电压表读数:
U=1.20V
电流表读数:
I=0.50A
金属丝长度:l=60
cm=0.60
m
金属丝直径:d=0.635
mm=6.35×10-4
m
再计算得到间接测量的物理量:
代入表达式可得电阻率:
=
1.3×10-6
Ω·m
答:该金属丝的电阻率是1.3×10-6
Ω·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