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发光发热的太阳 学科 科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二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学生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本课的核心素养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上。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而本课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当勇于探究,主要表现在学生应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教育家杜威说过: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段话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本课如何设计才能在保证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主题——从生活出发,使学生成长。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在课标中的位置及要求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之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的研究。课标中要求了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教材中的位置 《发光发热的太阳》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太阳和月亮》单元。《发光发热的太阳》是整个《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知识基础,为整个单元的开端课程,后续还有《看太阳认方向》和《变化的月亮》两课作为后续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科学观点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 在本课学习前,我进行了前测,向学生询问“看到太阳,会想到什么?”,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太阳会带给我们光和热。当进一步追问学生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说明太阳是发光或发热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学生对生活当中的现象关注不够、观察不足。基于以上前测,我将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搜集资料,并能利用资料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手段: 资料学习,多媒体,借助资料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好的照片、图片或文字资料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图片或文字资料中的信息,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2、学生能在校园或自然环境中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利用“冰块实验”的方法获取太阳能发热的证据。 4、学生通过资料学习,乐于表达“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太阳能发光发热。 教学难点: 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 教学流程示意 引出课题——发光发热的太阳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环节一 学生利用图片或文字资料中的信息,描述出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交流分享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环节二 学生能在校园或自然环境中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 搜集太阳能发光发热的证据 环节三 不同环境下“冰块融化”快慢的实验 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认识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环节四 4.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太阳。(板书:太阳) 早晨跳出东海面, 傍晚休息下西山。 夏天我们躲着它, 冬天人人都喜欢。 2.提问问题:看到太阳,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发光、发热、月亮、温暖、白天黑夜。(板书:发光 发热) 3.今天我们来学习发光发热的太阳。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活跃课堂氛围。 二、交流分享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课前任务布置:搜集照片、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1.组内交流 2.分享交流结果 预设:(1)影子。 (2)我们看见月亮发光是由于月亮反射的太阳光的缘故。 (3)白天明亮,夜晚黑暗。 (4)太阳光会感觉很刺眼。 (5)夏天时喜欢在树阴下乘凉,冬天时喜欢在阳光下晒太阳。 (6)语文课上学习过太阳是个大火球。 3.教师小结:通过图片或资料中提供的信息,我们知道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细致观察和描述。 三、搜集太阳能发光发热的证据 1.走出课堂,到校园中进行观察感受。 预设:(1)地点1:操场边的椅子架子。 (2)地点2:楼道中的光和阴影。 (3)地点3:室外被阳光晒着觉得暖和。 2.回到课堂,分享交流在校园中的发现。 3.观摩实验,加以说明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1)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实验物品,你想怎么进行实验呢? 预设: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阴影下。 (2)提出问题:这两组实验物品应该放在什么环境当中呢,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冰块大小、形状、同一时间、环境 不同点:阳光照射下与不被阳光照射 (3)提出问题: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阳光照射下的冰块比不被阳光照射的冰块融化的快,所以说明太阳是发热的。 (4)实验方法2:将两块冰分别放在纸巾上,比较一段时间后,两张纸的阴湿情况。 提出问题: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阳光照射下的冰块下的纸比不被阳光照射的冰块下的纸阴湿的更多,所以说明太阳是发热的。 【设计意图】利用实践得到的证据,再次说明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四、太阳对动植物以及人类带来的影响 1.提出问题:发光发热的太阳会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影响么? 预设:(1)猫头鹰夜晚狩猎,白天睡觉。 (2)向日葵白天朝向太阳,夜晚低下头去。 (3)人们白天上学工作,夜晚回家休息。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预设:(1)晒太阳的猫。 (2)夜来香夜晚开花。 (3)在沙滩上白天晒太阳,夜晚吹海风。 3.提出问题:如果太阳不再发光发热,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以蜀犬吠日举例。 预设:地球将变得寒冷和黑暗、万物无法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学习认识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五、知识回顾,拓展交流 1.提出问题: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预设:(1)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2)太阳的光和热,对动物、植物和人类有着重要影响。 2.提出问题:太阳除了发光发热的其他功能作用。 预设:靠太阳辨别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总结课堂,引出下节课学习《看太阳认方向》。 板书: 发光 影响 发热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表: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能够利用图片或文字资料中的信息,描述出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能在校园或自然环境中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利用“冰块实验”的方法获取太阳能发热的证据。 通过资料学习,乐于表达“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观点。 组内同学给我的评价: 老师给我的评价: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前测的过程中发现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看到影子说明太阳是发光的、阳光下觉得温暖说明太阳是发热的。在本节课中,不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也选择了带领学生走入校园,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增加小型的对比试验,带领学生学习说明太阳是发光发热的。 教学特色: 1、遵循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科学的特点进行教学。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最后回生活中去的原则,不把知识停留在课堂,立足于生活实际。 3、从谜语这类方法进行导入,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课堂。 4、教师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