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 一、单元立意 初中法制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本单元重在帮助学生养成和增强公民意识,这是道德与法制课程,特别是初中法制教育专册的重要追求,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落实宪法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 (一)内容结构 (二)主要观点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内容解析 本框引导学生探究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探究不同义务的不同要求,懂得按法定要求履行义务,引导学生认识违反义务应承担的不同责任,自觉增强责任意识。 共安排三目内容,第一目,权利义务相统一。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其二,公民既要依法行使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 第二目法定义务须履行。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其三,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第三目:违反义务需担责。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二,公民违反法律,应当承担具体的法律责任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义务意识,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2、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正确对待公民义务,增强履行义务的能力,提升公民素养,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三)知识目标 1、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知道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五、教学要点: 1、重点:法定义务需履行 2、难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课前准备 1. 做好课前预习。学生要对本课所学内容在课前作初步了解;对活动要求查阅相关法律的,应在课前做好相应准备;对在预习中产生的困惑要做好记录,并在课前进行思考。 2. 资料的收集整理。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本课涉及的公民义务的典型案例事例,也可以就人们对公民义务的认识及履行情况进行调查,积累资料,为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提供帮助。 二、课堂教、学设计及效果测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答出上节课学过的基本义务。 2.同时也导出新课内容,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能力也应该自觉依法履行义务。 教师用“四川凉山的救火英雄”这一事件,开启承上启下的内容。提出问题“岁月静好,是谁在替你负重前行?” 引发学生思考共鸣。承上启下。 使用鲜活的新闻材料,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激发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并逐步增强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 2.出示目标, 重难点 明确任务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义务意识。 (二)能力目标:提升公民素养,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三)知识目标:理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2、知道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1、重点:法定义务需履行 2、难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加深印象。教师分析重难点,点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的法定义务也必须履行。 明确教学目标,充分了解教学重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第一部分 辩证分析) 教师提问:红包的钱从哪里来?学生思考分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通过感知生活——图例剖析——自主思考——总结提升,引领学生感知权利义务的统一。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思考。 (第二部分 研读宪法) 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师通过对宪法原文的研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初中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通过对宪法原文的研读,增强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增强遵守宪法的自觉性。 (第三部分 落实行动) (1)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不享受权利。 (2)我们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 教师通过展示漫画,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怎样处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枯燥,理论性强的课本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合作探究二:再探新知(第一部分)生活对对碰 。 提出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调动学生胃口。 用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但有争议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为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案例剖析 (1)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2)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让学生当小法官,判断案例中的两个公民的做法是否合法,并引导学生回答具体做法。 此环节的的讨论是本课的高潮部分,力求设计开放的情景,围绕“该不该还”,“该不该索要报酬”的认知冲突,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思维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三:依法办事 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 (3)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学生阅读三则案例,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上册的三种违法行为,落实三种法律责任,并帮助学生找出判断依据。 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让学生感知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引发学生对不同责任进行思考,明确行为与责任的关系。 4、盘点提升 在明确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明权利义务的关系,明晰法定义务需履行,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平板分析知识体系,学生对照知识体系梳理本课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完成本节课的总体构建,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联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存在的疑虑。 达标检测,效果测评 同步选择5个 2、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1-4组) 2、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5-8组) 1、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借助PAD统计错误率,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的讲解。 2、平板拍照上传自己的成果。 题目设置综合性强,充分利用平板优势,突破重难点。分层达标,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评价总结,奖励激趣 根据小组回答问题的加分情况予以奖励,鼓励得分较低的小组 教师鼓励表扬,颁发奖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三、学生课外活动设计 拓展空间: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围绕“手机纠纷”组织模拟法庭,进行案情分析、角色分配、程序准备、法庭开庭等活动,模拟民事、行政、刑事庭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