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爱心的传递者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中提到: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注重与现实案例紧密结合,通过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注重学生参与、互动、思辨,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一)教材纵向分析 年级 单元 课题 目的与要求 发展联系 三下 我们的公共生活 爱心的传递者 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思考社会问题,形成关爱、同情的社会情感,懂得用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公民。 一下 我们在一起 请帮我一下吧——温暖的“接力棒” 让学生初步领悟“帮助他人”的价值与意义。 激发助人动机,体会互助生活的温暖。 对于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教育是本课程非常重要的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请帮我一下吧》中最后一个话题“温暖的接力棒”是让学生初步领悟“帮助他人”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助人动机,学生的视域范围更多还是停留在同学之间,而本课则是将学生视野拉入社会生活领域,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内容:《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和《爱心的传递者》。从儿童熟悉的公用设施入手,让儿童领会公共生活中可见的具象内容,进而进入到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最后是公共生活中的社会性情感:关爱和行动。本单元遵循从物到介于物与人之间的规则,再到人的感情和行动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的。从法治教育的角度看本单元的法治教育可以从物与法、行与法和情与法等多角度落实法治教育。 (三)课时分析 《爱心的传递者》又分为“我们都有爱心”和“善于帮助别人”两个话题:从懂得关爱是人的内在需要感受互相关爱的快乐到明白关爱他人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关爱他人是需要方法的。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个话题,从学生生活入手初感显性爱心的温暖到深化认知关注隐性爱心的智慧,从知道要奉献爱心到以雷锋精神为时代榜样传递坚持奉献爱心,教材的安排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在爱心传递中感受爱心的温暖。但我也发现教材呈现了一个个温暖的画面都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但学生在奉献爱心时是否都是美好的体验呢?面对复杂的社会,扶老人反被讹诈和诬陷等现实问题对于学生奉献爱心是否有影响吗? 学生情况: 学生对于爱心传递的认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基于此,我对所授班级4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概念认知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初步感知爱心是什么?但对于爱心的认识只停留在互帮互助的表层,对于爱心处处可为,人人可为认识欠缺,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和引导。学生对于爱心的意义认识缺乏,40%的学生能够明白爱心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快乐,还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爱心是为了得到别人帮助,缺乏爱心对自我价值层面的认识。 生活经验分析 100%学生都有奉献爱心和接受别人帮助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对于爱心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捡东西”、“借东西”、“帮助学习”等显性的爱心事例。对于隐形爱心的感悟是空白的,需要教师多角度引导,丰富对爱心的认知。 思想情感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受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影响,有近45%的学生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有思想上的畏难和顾忌,不敢做像扶老人这样的好事。有10%的学生谈到用录像等保护自己,有浅浅的法律意识,有一个人谈到寻求法律保护。 我的思考: 教材中呈现的都是感受爱心传递唯美的画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爱心的认识是有局限性,在面对复杂真实的社会问题时,呈现出他们想奉献爱心却不敢奉献爱心的行为选择困惑点,这恰恰也是我们教材中的空白点。 情不悱,行不发,只有直击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促成行为落实。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现实现状对教材进行调整,融入法治教育,与学生困惑点进行对接,引导他们真实地去思考,在思辨的过程中来提升法治意识,发展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坚持奉献爱心、传递爱心。 教学方式: 结合社会真实的案例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自由辩论,教师顺学而导发展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最终回归现实生活,解决生活困惑,共创美好生活。 教学手段: 通过班级优化大师软件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视频、资料补充等融入法治教育,提升学生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爱心搜索,体会日常生活中显性的关爱,寻找隐性的爱心,明白奉献爱心的意义。 2. 结合现实案例,借助讨论、辩论等形式,发展法治思维,初步懂得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守护美好生活的意义,树立法治信仰。 3. 通过榜样引领,激发奉献爱心的愿望,坚定奉献爱心的信念,能够在生活中奉献爱心,传承爱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明白奉献爱心的意义,激发奉献爱心的愿望,能够在生活中奉献爱心,传承爱心。 教学难点: 解决现实困惑点,发展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坚定奉献爱心的信念。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爱心搜索,拓宽认识 活动一:链接生活,感受显性爱心 1.爱心搜索活动 师:通过前期的观察和调查,我发现同学们都是具有爱心的孩子,下面我们就先开展一个爱心大搜索的活动。大家看大屏幕搜索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讲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 教师相机点评:引导学生认识爱心处处可为,爱心是互相帮助,爱心是在亲朋好友和陌生人之间…… 2.小组交流 咱们就先抽到这里,没被抽到的同学和小组内交流一下,刚才说过的同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交流完毕后,请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对爱心有什么认识呢? 教师相继板书:人人可为、互帮互助 教师小结:我们都有爱心,爱心人人可为,爱心就是大家互帮互助。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入手,认识爱心到处都有,爱心人人可为,爱心是互帮互助,丰富学生的认识,促进理性思维发展。】 (二)补充搜索,发现隐性关爱 1.出示阅读故事《他们在偷懒吗?》和把玻璃渣等装进塑料袋中的事例。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的爱心故事,老师也搜索到了两件事,你说一说这些是爱心吗?为什么?追问:他们和我们刚才说的爱心有什么不一样呢? 2.说说身边隐藏的爱心 师:你的身边有这样隐藏的爱心吗? 教师小结:同学们,爱心就在我们身边,有的是面对面的关爱,有的则是隐藏在每个细小的举动之后,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爱心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显性的关爱,缺乏对隐性关爱的认识,教师通过补充爱心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隐性的爱心,拓宽学生对于爱心的认识。】 (二)爱心加油,法治护航 1.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请小组同学就此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在小组内充分发表你的意见。时间为3分钟。 2.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全班汇报,深入思考 教师相机补充,提升认识 预设补充资料: (1)《盲人点灯》的故事:感受帮助别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2)融入法知教育,补充《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和2017年民法修订内容,从地方到国家正在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敢不敢奉献爱心的事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已经有法律对好人做好事给予了保障。 2017年新修订的《民法总则》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 2013年8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三条:被救助人主张其人身损害是由救助人造成的,应当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依法由被救助人承担不利后果。 明白法律是一把保护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护航美好生活,发展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 (3)视频《我用爱心回报你》: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社会循环,好人越来越多。 (4)播放视频《老人摔倒在人们犹豫间丧命》,明白:生命和金钱相比,生命更重要。通过追问:如何“扶”老人?引导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扶与不扶。 …… 4.个人畅谈,爱心再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就“面临新时代,你还敢做奉献这样的爱心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刚才的讨论,你们又有新的认识了吗? 师小结:同学们,虽然我们都有爱心,但这爱心并不完满,有时难免会出现退缩,不过没关系,我想雷锋精神、《民法》修订、社会正气还有我们自身的本善……都在为我们的爱心加油,让我们有满满的精神动力,重新开启爱心专列奔向美好和谐的未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向,找准学生现实生活行为选择的困惑点进行引导,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在思维碰撞中融入法治教育,这样法治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美好生活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无声地浸润到学生心田,让孩子的心中种下一粒法治的种子。同时,解决了学生不敢奉献爱心的困惑点,为后面的指引方向,生活中落实奠定基础。】 (三)爱心榜样,指引方向 1.雷锋故事,再感爱心 师:说到爱心,我想我们都会不由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雷锋,你们都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呢? 2.教师补充,丰富形象 教师【播放《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雷锋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会儿请你说说你的感受。 3.生谈感受,树立榜样 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补充资料,感受传承 出示资料 从这两份资料体会到什么? 小结: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心中最高的榜样。 5.爱心传递,生活实践 那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做爱心的传递者呢?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同学是怎么做的吧? 【播放视频八里庄小学假日小队活动】 说一说你打算今后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课后,我们将开展爱心传递活动,愿意参加的同学下课后到课代表处领一枚爱心徽章。作为成员标志。请同学们将爱心卡贴到班级的展板上。在生活中继续做好爱心行动,并记录在爱心贴纸上,一个月后,我们要评选爱心天使,爱心小队。如果你遇到什么问题也要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 【设计意图:雷锋是爱心典范榜样,通过雷锋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激励学生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奉献爱心,做雷锋精神的传递者。让爱心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愿望,并通过表现性评价进行监督落实。】 板书设计: 《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为爱心加油 教学设计特点分析 (一)选择困惑点 发展法治思维 我们的教学不要只关注教学的术,更要关注育人的道。这个道就是人的因素,儿童的存在,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心理,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来设计教学,想学生所想,引导他们真实去思考奉献爱心的困难,从而寻找行为选择的困惑点,根据现实现状大胆将教材进行调整,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困惑点进行对接,发展法治思维。 (二)案例辨析中,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本节课,以“面对新时代,你敢做扶老人这样奉献爱心的事情吗?的热点社会现实案例为问题导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通过视频、案例、数据等辅助手段帮助其探究,学生在思维辨析的过程中明白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护航美好生活的理念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坚定传递爱心的信念。 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1.量表整体评价 2.学习单思维动态评价 3.爱心行动记录单落实评价 (二)教学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新教材融入了许多法治教育的内容,课堂中的法治教育不是对法律法规条文教学与记忆,而是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融于教育细节之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 1.心未曾动,法又何意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如果只局限于认知层面教育,触及不到学生的心,使学生游离于学生现实生活之外,就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与困惑,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法治教育了。所以,进行法治教育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进行引导。 2.案例辨析,提高实效 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德育教育走进生活,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要引导生活,让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使之对社会有准确的理解,对自己有合理的把握,使心灵发生质变。课堂中以“面临新时代,你还敢做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样的爱心的事情吗?”为问题导向,将引发社会热议典型的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在课堂上,我们从儿童的视角让学生们在辩论和交流中整理和重构自己的思维,并不是“就事论事”说说该怎么做,而是以一个生动的新闻案例,“以事论理“深挖掘,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辨析、让学生感受、让学生领悟、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国家法律正在进一步完善,让善行的人更有保障,激励学生做勇敢的爱心传递者。 3.评价有法,持续关注 在评价中设计法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知识,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但教师对后续落实关注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 15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