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名称 《可伸缩的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能说出去掉力后有些物体的形状能恢复,有的不能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比较橡皮筋的形变现象中提出问题。 2、能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特点,知道去掉力后有些物体可以恢复形状,有些则不能。 3、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判断形变的大小或有无。 4、能简要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能对橡皮筋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STSE目标 能举例说出弹性形变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通过动手观察探究总结出一些物体受力前后的形变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对生活中的物品区别出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 突破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实验”方式增进学生交流合作,分析得出结论。 教具 课件、橡皮筋、海绵、弹力圈、曲别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法分析 谜语导入法:激趣导入,提高探究兴趣。 2. 合作探究法: 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组实验 学法分析 1.动手画法:让学生认真观察画出观察日记。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可伸缩的橡皮筋 弹性形变 如弹簧、海绵等 非弹性形变 如橡皮泥、 铁丝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谜语导入新课 2 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玩了橡皮泥,下面找两位同学我们介绍下你的作品,并说说你在制作的过程中用力哪些力?”。 2、师:“这节课,老师还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力带给我们的快乐。先来猜个谜语用的时候很多圈,不用的时候一个圈(打一生活用品)。” 3、师:“谁能说出橡皮筋有哪些特点?” 学生展示回答。 思考、猜测。 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回答。 4、学生回答:“有弹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与发现 28分钟 1、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下橡皮筋吧!” 2、 师:“首先请各组组长从材料盒中拿出橡皮筋,发给各个组员一人一个。 3、 课件展示:对橡皮筋施加一些力,你会发现什么? 观察原状、 施力中、停止用力后三种形状样子,把观察结果写在科学日记本上。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5、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你想探究吗? 6、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出实验要求。 7、师:“下面请小组组长起立,到台前领实验单和教具” 8、课件展示:(温馨提示) (1)组长明确分工,监督纪律; (2)每组实验做两遍,及时记录; (3)实验完毕后整理实验教具, 9、在实验中巡回指导,组织汇报实验记录单在大屏幕展示。 10、 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对形变物体进行分类。 11、学生思考总结,对发生形变的物体进行分类,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板书) 2、组长领教具分发实验材料 3、把三种观察结果写在科学日记本上。 4、交流概况 5、回答“想” 6、学生边思考,边回答 组长分发教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完成,并边观察边记录。8、合作动手实验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上台用自己的教具展示实验过程 10、思考回答 锻炼思考、动手观察、分析比较、记录观察结果等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动手实践中感受到怎样总结实验规律。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 汇报结果,实现知识同享。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研究成果,同时锻炼口才等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散。 生活实例 7 1、“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 师:“哪些物体像橡皮筋一样,形状改变后还能恢复?”思考生活中哪些用到了弹性形变例子。 2、播放跳远跳板和跳高撑杆的视频 学生思考回答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感受科技魅力。 总结评价 3 1、组织学生谈收获。 2、组织台上颁奖表扬。 3、教师总结。 1、自评,组内评 2、谈感受收获 引导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 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材料,并设计较为简单的任务单,去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兴趣,让他们经历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这样比较简单的实验过程,体会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自主形成学习动力。由于对二年级学生基础上把握有欠缺,所以在时间我在第一部分画橡皮筋的观察图时时间没有把握好,而且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的深度,探究的态度等方面上还需加强引导,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反思成长。 【教学流程】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