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0—24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 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学会科学探究,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文档 [教学时数] 共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动画一个。 2.药品:色拉油、盐、酱油、醋、糖、面粉、高锰酸钾、水、碘、酒精、雪碧 3.仪器:试管 烧杯 玻璃棒等 [教学流程] 一、 新课引入 设问:同学们早餐吃什么?牛奶、汤、豆浆(教师列举学生提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 质),它们都是不同物质(教师要指出具体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引出新课体)它们在水中分散后性质是否一样?(提出探究问题) 二、 新课展开 学生讨论猜想:列举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在水中分散后性质是不同的。(教师可 通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状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提示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桌上药品选择不同状态物质,同时设计表格) 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并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盐、酱油、醋、糖能在水中溶解,静置后是均一、稳定混合物。 色拉油、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静置后会分层。 教师演示实验: 1、将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2、将碘加入酒精中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学生探究实验现象,教师讲述结论并引申新知识: 1、溶质:像蔗糖、高锰酸钾、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蔗糖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碘酒) 溶液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 教师演示实验: 1、酒精滴入水中 2、打开可乐瓶,将饮料倒在烧杯中 请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总结得出结论:溶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课堂练习: 1. 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 鱼在水中要进行呼吸,所以河水中溶解了氧气。 2. 如何将衣服上或手上沾有的油污洗去? 不能溶于水的油污,可以用汽油、丙酮等有机溶剂去除。 3.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不是,可以是有颜色的。 小知识: 1、你是如何判断一种溶液中,哪个是溶质,哪个是溶剂的?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 的多少,水是溶剂。水是较好的溶剂。 2. 由多种物质组成物质叫做混合物。 溶液是一种混合物 思考:生活中有像面粉分散于水的现象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引出概念(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还有泥水 思考:生活中有像油分散于水的现象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引出概念(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做乳浊液。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还有油水、肥皂水等。 浊液特点:放置后会分层。 回顾探究实验,对实验涉及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课后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 下列各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C ) A.泥水 B.牛奶 C.碘酒 D.冰水混合物 3.试管在科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图中其他仪器和药品略去)。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的初始阶段应是( C ) 拓展提高: 1.下列几种溶液中,溶剂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D ) ①碘酒 ②糖水 ③70%的酒精 ④稀硫酸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小杰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挂青霉素盐水。小杰观察了一下,发现青霉素是一种粉末状的固态物质,护士给他注射时,先用少量的0.9%的生理盐水(食盐溶液)和青霉素粉末混合成一种浑浊混合物后,再用注射器注入大瓶的0.9%的生理盐水(食盐溶液)中。请问小杰注射的青霉素属于( B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无法判断 课堂总结: 板书: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 溶液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 (二)、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浊液特点:放置后会分层 相关链接: 清除衣服油迹 (一)清除油迹方法 在每一件衣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油迹存在,极不雅观,清洗油迹也是干洗中较重的一关,如果除不净,洗后不久还会出现,严重时凡是用过油剂的地方,都会出现一圆圈,这就需要在清除油迹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衣服上的油迹的轻重,把白汽油喷透方可。清除方法:把浮尘处理好后的衣服,平放在桌面上,一片一片的洗喷一片白汽油,用刷子刷一下,严重的地方可重刷,把所有油迹全部洗掉后,再把邻子和袖口处喷上白汽油再刷一遍,清洗净油迹后, 用衣服架把衣服挂于通风处,使汽油尽快挥发,挥发的越快越好,可使油迹不再出现。 (二)注意事项 (1)、化学药剂配方:化学药剂与温开水的比例1;350-400(也就是两药剂加温开水30-40斤),配好后的药液显白色,不易太浓,使用后的药液(剩余)还可继续使用,不会变质,如使用合理,每公斤干洗500-600件衣服。 (2)、药剂的用量:喷在衣服上的用量不易太湿,正常用量,每件衣服用 250-300克药液即可,开始少喷,喷后用手摸着感到潮湿就可。 (3)、领口和袖口处太脏时,用化学药液的浓度可高些,用刷子沾些药液刷洗,然后用毛巾擦掉。 (4)、除油渍用的直流汽油,也叫白汽油,该油溶解性强,是化工用的其中一种,各地燃料公司可供,如购不到,也可用120号汽油代替,但费用经白汽油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