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实验:解剖牛的心脏、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课时】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出心脏的结构,观察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2、说出解剖实验的规范、方法和过程。【过程与方法】1、尝试使用解剖的方法认识生物;2、熟练使用显微镜,扩展人们的视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习惯;2、形成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解剖牛的心脏、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难点: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心脏的结构模型四、教学过程实验一解剖牛的心脏【教师活动】:强调实验室准则,讲解实验目标和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开始实验,5个人为一组,每组一个动物心脏,第一步我们先观察动物心脏的外形,根据如图所示位置,辨认动物心脏的各个部分。演示实验。【学生活动】: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教师活动】:比较主动脉和肺静脉,哪一条血管的管壁较厚?【学生活动】:主动脉管壁较厚。【教师活动】:观察心脏的外部结构后,我们开始解剖心脏,首先沿图上虚线把心脏剖开,然后用镊子将心脏内血块取出。(演示操作)【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演示。【教师活动】:先沿着室间沟和房室沟各约1厘米处,往下与室间沟平行、往左与房室沟平行剖开左心室壁;再在室间沟右侧按上述方法剖开右心室壁。(演示)【学生活动】:观看演示。【教师活动】:比较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一个心室的肌肉较厚?【学生活动】:左心室肌肉较厚。【教师活动】:用剪刀把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管壁剪开,观察管壁内的瓣膜(演示)。请你试着将瓣膜的外形画出来。【学生活动】:观看演示。【教师活动】:找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观察其瓣膜结构。展示心脏解剖图。【学生活动】:观看解剖图,辨认结构。【教师活动】:现在开始实验,先观察心脏的外形,在进行灌水实验,最后进行解剖实验。【学生活动】:开始观察。【教师活动】:若向肺静脉里灌水,水最终会从哪里出来?【学生活动】:水最终将从主动脉里流出来。【教师活动】:如果换成向肺动脉灌水,又将如何?【学生活动】:水最终将从肺动脉里流出来。【教师活动】:房室瓣和动脉瓣等瓣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学生活动】: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教师活动】:开始解剖,注意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学生活动】:开始解剖。实验二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教师活动】:现在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观察实验。【学生活动】:开展实验。实验三感受静脉瓣的作用。【教师活动】:在你左手的手腕,找一条显现的静脉(我们俗称“青筋”);用右手中指紧压住这条静脉;右手食指沿静脉用力向心脏方向推压一段距离,然后移开食指,中指仍紧压,别放松,观察静脉。【学生活动】:近心端的静脉变小了,远心端的静脉变粗了。【教师活动】:此时的静脉状态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活动】:静脉回流血液。【教师活动】:移开中指,你再观察静脉,此时的静脉状态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静脉血液流向心脏。3、巩固练习1、观察心脏外形时,用手捏心壁两侧,心壁较厚的部分是心脏的____部分,较薄的部分是心脏的____部分;心脏表面有一条逐渐分枝并深入心肌内的血管是________。此处血管一旦硬化,管腔变窄,容易使心肌细胞缺乏____和营养物质,导致______。2、某同学为了探究心脏内血液的流向,特意买了猪心来做实验:(1)当他将水从猪心的上腔静脉注入时,会发现水从_______流出。(2)当他将水从猪心的主动脉注入时,会发现水从________流出。4、你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吗?请回顾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血管在鱼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分布。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______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2)如图是小鱼尾鳍在显微镜下的两个视野,能观察到血液流动情况的是____A.图1B.图2C.图1和图2D.都观察不到5、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心脏和血管【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2、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过程与方法】1、对比三种血管,提高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难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三、教学准备PPT、心脏结构模型、血管模型、图片、视频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活动】:谜语:形状像桃子,头上插管子;不辞辛与苦,昼夜跳不息。【学生活动】:心脏。2、新知识呈现【教师活动】:播放心脏的结构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教师活动】:体验:将右手放在自己胸部中间偏左侧,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心脏在跳动)【学生活动】:心脏位于胸腔内,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大小相当于自己的拳头,形状像桃子,心尖向左前方,心底向右后方。【教师活动】:根据刚才的视频,我们来辨认一下心脏的结构,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相关结构的名称(注意区分左右刚好与自己的左右手相反)。【教师活动】:观察: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之间是否相通?【学生活动】:左右心房不相通,左右心室不相通。【教师活动】: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学生活动】:心脏壁主要由肌肉构成。肌肉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的循环流动。【教师活动】:讨论: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教师活动】:这对应其什么样的功能差别。【学生活动】:左心室要把血液泵到全身,右心室只要血液泵到肺部即可。【教师活动】:讨论: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教师活动】:观察: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学生活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教师活动】:这是心脏工作时心脏的变化。【学生活动】:认真观察、仔细听讲。【教师活动】: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做倒立。倒立时,血液也能向上流到脚趾吗?【学生活动】:心脏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心脏肌肉发达,能够强有力的收缩,将血液压入全身各处,上至大脑,下至手指和脚趾;又由于动脉瓣与房室瓣的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因此即使你做倒立,血液也能向上流到脚趾。【教师活动】:对于心脏的结构老师用一个顺口溜来总结:上房下室向下通,左右房室不相通;房连静脉室连动,静房室动不倒流。【学生活动】:做笔记。【教师活动】:心脏的跳动,为我们全身的组织细胞送去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废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心脏跳动一次一般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活动】:不知道。【教师活动】:每心跳一次,也就是一个周期。我们把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取决于心率的快慢。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成年人正常范围60~100次。所以现在知道怎么测量自己心跳周期要多少时间了吧。【学生活动】:知道。【教师活动】:心率为60次/分,其心动周期为1秒,那心率为100呢?【学生活动】:0.5秒。【教师活动】:我们就看在这一个心动周期内心脏是怎么运动。展示心房、心室舒缩时间关系图。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学生活动】: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舒张时间长于收缩时间。【教师活动】:无论心房还是心室,其舒张期均长于收缩期,这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学生活动】: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也有利于心脏持久地工作。【教师活动】:思考:人在创伤出血时,为什么有时只渗出很少的血?有时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有时喷出鲜红的血?【学生活动】:是伤在了动脉还是静脉还是毛细血管。【教师活动】:给出三者的定义。提问:动脉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管壁较厚,弹性大。【教师活动】:静脉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管壁较薄,弹性小,大静脉管腔内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教师活动】:展示静脉瓣的工作动画。毛细血管又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它的管壁极薄,管径较细,一般只允许红细胞排成单行通过。【教师活动】:展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动画。【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教师活动】: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特点,提问这与他们执行的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教师活动】:小结。3、巩固练习4、小结5、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6、板书设计(§4.3体内物质的运输一、心脏位置、大小与外形结构心动周期二、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血液循环;血型与输血【课时】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2、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3、说出血型和输血的原则。【过程与方法】1、能够测定自己的心率,分析自己心脏的工作状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确立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2、支持无偿献血制度,宣传无偿献血制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血型和输血原则。难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血型和输血原则。三、教学准备PPT、血液循环的结构模型、图片、视频等。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和血管,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有四个腔等。【教师活动】:血管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说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2、新知识呈现【教师活动】:心脏和血管共同组成了我们血液循环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血液循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展示是血液循环的模式图。【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教师活动】:结合书本上的血液循环的模式图,思考以下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2.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并在书本上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写出循环的过程。【教师活动】:播放体循环过程的动画,并做相关的介绍。【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教师活动】:校对体循环的过程的答案。展示肺循环的动画,并做相关的介绍(蓝色表示的静脉血,红色表示的动脉血)。【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认真听讲。【教师活动】:校对肺循环的过程的答案。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图片,让学生区别什么两种类型的血液。【学生活动】: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为静脉血。【教师活动】: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活动】:这种说法不对。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在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一般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一般是静脉血,但在肺循环中,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教师活动】: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记忆,老师给大家一个口诀,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学生活动】:体循环中,动中动,静中静;肺循环中,动中静,静中动。【教师活动】:在上面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的过程是体循环。这一过程能将营养物质和氧运送给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的过程是肺循环,通过这一过程能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运到肺部再经肺部排出,同时能将肺泡中丰富的氧运到心脏。【教师活动】:心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的供应要通过冠脉循环。介绍冠状动脉循环的过程和作用。通过心脏的不断的跳动,血液在体内进行循环,我们把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称做心率。同时,随着心脏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形成脉搏。同一个人的脉搏与心率相同。【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教师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运动强度越大心跳越快,当运动停止后,脉搏次数又会减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运动需要消耗能量,需要增加营养和氧气,血流加快,所以脉搏次数会增加。【教师活动】: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可用血压计测定。人的血压是在不断变化的。是什么收缩压?什么是舒张压?【学生活动】:的血压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教师活动】: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高血压和低血压,那怎样可以判断为高血压和低血压。【学生活动】:健康成年人的收缩压变动范围为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若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超过18千帕(140mmHg)或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90mmHg),则可能是高血压。若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则认为是低血压。【教师活动】:人体大量失血时,人体的血压会快速下降。对大量失血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活动】:输血。【教师活动】:输血之前我们先要做什么?【学生活动】:配血型。【教师活动】:很好,我们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红细胞表面可能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在血清中可能有凝集素,凝集素有两种一种是抗A凝集素,另一种抗B凝集素,当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成团,妨碍血液循环。人有多种血型系统,临床上常用的是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是怎么样?【学生活动】:认真查看表格。【教师活动】:血型由遗传决定,且终生不变。你知道你父母的血型吗?你的血型呢?展示ABO血型的遗传表格。根据血型的特点,输血时应该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学生活动】:输血时,原则上应输同型血。若无同型血,不得已要进行异型血输血时,必须先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上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作用。【教师活动】:根据上述原则,O型血可输给A型、B型和AB型等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还应做到少而慢。板书解释:“交叉配血试验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上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作用”。【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教师活动】: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作为一个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教师活动】:小结3、巩固练习1.流过主动脉的血是( ),流过肺动脉的血是( ),流过上、下腔静脉的血是( ),流过肺静脉的血是( )。A.动脉血B.静脉血2.回到左心房的血管是( ),回到右心房的血管是( )。 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上、下腔静脉4、小结5、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6、板书设计同小结。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血液【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2、概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1、观察血细胞的结构,分析、对比三种血细胞;2、能够大致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难点: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的分析。三、教学准备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准备实验所需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等;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活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学生活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教师活动】:这些营养或氧气是怎样到达全身的呢?【学生活动】:通过血液。2、新知识呈现【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的病人,为什么要输血而不是输液?这些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学生活动】:疑惑。【教师活动】:一起进入血液的学习,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出示课件)认真观察试管1(加入抗凝剂)和试管2里的家畜血液,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试管1里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试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教师活动】:结合实验,提出问题: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学生活动】:观察和思考,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参与讨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三部分,上半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下半部分是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45%。在交界处,还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位于试管1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和交界处的白色物质,统称血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活动】: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会分层。分成两层。【教师活动】:观看血浆成分示意图,通过饼状图,你能否了解血浆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呢?【学生活动】:看、思考,回答:主要成分: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含氮废物等(3%)。【教师活动】: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学生活动】: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所以,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又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叫做流动的组织。【教师活动】:通过了解血浆的成分你能试着推断一下它的功能吗?水在血浆中占有这么高的比例,与血浆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还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这只是血液的一部分功能,另一部分功能是由血细胞来完成的。那血细胞又包括哪些组成成分呢?现在我们自己做一张血液涂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学生活动】:开展实验或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教师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细胞数量较多的红色的细胞,它就是红细胞。提问:红细胞有什么特征?【学生活动】: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后没有细胞核。【教师活动】:红细胞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它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它使血液呈现红色。那血红蛋白有什么功能呢?【学生活动】: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教师活动】:展示PPT动画。【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教师活动】:图片中比红细胞要大的,数量较少的就是白细胞,关于白细胞你知道多少?【学生活动】: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要大,数量较少,具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功能。【教师活动】:展示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白细胞的数量还可以指示人体有没有受感染。在血液涂片中,我们很难看到血小板,因为它太小了,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其功能是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的入侵作用。现在我们比较一下三种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图表。【学生活动】:进行比较。【教师活动】: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人体内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正常成年人在健康状况下,血液中的血细胞含量基本稳定。当人的年龄、生活条件等发生改变或患病时,各种血细胞的含量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判断病人可能患有什么疾病。比如表4-4是某病人的一张血液常规检查的报告单。请问该病人的血液指标中有哪些不正常?你认为该病人可能患有哪些疾病?【学生活动】:做出回答。【教师活动】:评价回答,课堂小结。3、巩固练习1.“亲子鉴定”需要从血液中提取DNA(存在于细胞核),那么DNA来自于血液成分的() A.红细胞 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2.人受轻伤流血时,能自动止血,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液成分是是()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3.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细胞核的一组是()A.红细胞和白细胞???????B.血小板和白细胞???C.血小板和红细胞???????D.血细胞和红细胞4.贫血是指(??)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4、小结同板书5、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6、板书设计(§4.3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血液(一)血浆(55%)(二)血细胞(45%)类型形态功能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型,成熟无核运输氧和部分的二氧化碳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个体最小,不规则,无核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来源:红骨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教案.doc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 教案.doc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 教案.doc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