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备考2022】浙江社会·法治三年中考两年模拟分类精编13——中国古代史(三)1.(2021·嘉兴)嘉兴乍浦有座海红亭。它是一座纪念《红楼梦》首次流传海外的建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带有九部《红楼梦》的一艘南京船从乍浦港出发,抵达日本长崎港。下列为这一事件所拟标题,最恰当的是(???)A.?闭关锁国下的《红楼梦》出海B.?中日传统友谊的首次见证C.?受各国人民热捧的《红楼梦》D.?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与碰撞2.(2021·丽水)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医圣"张伸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A.?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B.?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C.?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D.?明朝一一《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村3.(2021·湖州)图所示钱币,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雄。这两种钱币最早铸造于(??)A.?秦国?西汉?????????????????????????B.?秦国?东汉?????????????????????????C.?秦朝?西汉?????????????????????????D.?秦朝?东汉4.(2021·湖州)船,承载着故事,见证着历史。下列船和对应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有(??)①宝船——郑和下西洋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③致远舰——鸦片战争④“密苏里号”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0·温州)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人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6.(2020·温州)历史学家许倬云指出,中国古代文化只有逐渐的变化,而没有突然的断裂,这才使“中国”的观念,可以长期维持。此语表明中华文明(???)A.?兼收并蓄???????????????????????????B.?绵延不绝???????????????????????????C.?多元一体???????????????????????????D.?开放革新7.(2020·绍兴)“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8.(2020·温州)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A.?导致了武将专权?????????????B.?分割了宰相权力?????????????C.?提高了文官地位?????????????D.?加强了中央集权9.(2020·宁波)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朝代秦朝西汉宋朝明朝清朝政治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颁布“推恩令”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统一?????????????C.?加强监察制度?????????????D.?推进民族融合10.(2020·绍兴)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虽然昙花一现,但它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两晋南北朝时期11.(2021·镇海模拟)“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A.?南北交通的发展???????????B.?全国经济重心南移???????????C.?中央集权的加强???????????D.?区域经济文化交流12.(2021·镇海模拟)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下列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A.?①处是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②处是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发展和社会变化C.?③处是隋唐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D.?④处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13.(2021·余姚模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下列属于古代中央政权对该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措施有(???)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②唐朝设置渤海都督府③元朝设置宣政院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4.(2021·宁波模拟)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长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其共同意义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地方权力??????????????????C.?抵御外来侵略??????????????????D.?维护国家统一15.(2021·宁波模拟)小明同学开展了以“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玄奘西行???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哥伦布远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2020·嘉兴模拟)对于右图所示著作,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曾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这部著作A.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B.广泛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C.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D.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17.(2021·乐清模拟)图3是出土于魏晋时期的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砖壁画,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反映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C.?说明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场景18.(2021·吴兴模拟)“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秦国修建都江堰工程C.?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9.(2021·金华模拟)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A.?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2021·金华模拟)2018年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首站选在西安。分析认为马克龙积极回应“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分析主要基于西安是(?)A.??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B.?古代唐朝的都城????????C.?秦朝兵马俑的所在地????????D.?丝绸之路的终点21.(2021·丽水)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城内外风光异]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史·营卫志》[长城脚下战与和]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袍怨”。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农牧交融促一统]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鸵,衡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丘、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韦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项,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22.(2021·湖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绘制路线构建时空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筛选资料分析影响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摘编自《中国史纲要》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史记》《宋书》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编自《宋史·食货志》《渭南文集》(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23.(2021·婺城模拟)“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为国基]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粮稳国稳]唐朝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和管理,唐代粮仓按照仓谷来源可以分为正仓、义仓、常平仓,同时唐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又设置了太仓、军仓、转运仓、神仓等。同时对粮仓设置严密的管理制度,还设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财务勾检和法律法规方面来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袁雅芝《唐代粮仓制度研究》[谷为民命]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歌中“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现象出现的时代因素,并举例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2)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设置众多粮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粮票出现和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原因。24.(2021·宁波模拟)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溯源】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早期农耕文明也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探史】【论今】互联网+农产品水稻之父疫情期间,许多农副产品滞销。有网民为促销自家经营粮店的面粉大米,编造“疫情导致粮食危机”等虚假信息,引发抢粮风波,最终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但也有县长、村长“直播带货”,让农产品的销售找到了新的出路。2020年某贫困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5.7亿元,同比增长80%。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人们既用“国士无双”的至高荣誉礼赞他,也用送水稻这样朴素而深情的方式怀念他。???他曾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很真诚地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2)小明用年代尺整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和表现,请帮他补充完整。(3)结合材料说说“互联网+农产品”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4)袁隆平的成功秘诀给予你怎样的启示?25.(2021·庆元模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太宗被各族人民拥戴为“天可汗”。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皇帝视察八达岭长城,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材料三: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数以万千次的侵扰,都被屏挡于这万里长城之下……在万里长城的包围、威慑、监控下,他们大多数不能肆无忌惮的对中华文明进行毁灭性的破坏。……修建长城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的血泪史。长城沿线的累累白骨,就是历史的见证。——文裁《中华民族几次遭入侵却未中断的秘密》(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分别是哪个朝代修建的长城?(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清两朝对“修长城”的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万里长城的修筑作出综合评价。参考答案1.A2.B3.A4.A5.A6.B7.C8.D9.A10.B11.B12.A13.C14.D15.A16.A17.D18.C19.C20.A21.(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2)抵御(防范)匈奴人侵,维护国家统一,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22.(1)空间特点:总体由北向南迁移。第一次是少数民族从边疆向黄河流域迁移;后两次都是从北方向南方迁移。共同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2)民族关系角度:“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经济格局角度:江南从“无积聚而多贫”到“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变化,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富于中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南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3.(1)因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策:例: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提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等措施,改善了农民地位,稳定了农民。(2)必要性: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巩固统治的需要;可能性: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唐玄宗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曲辕犁和筒车等农业科技的推动;江南得到开发,粮食产量增多等(3)出现: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难以满足人民温饱。退出: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24.(1)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2)①铁农具、牛耕??②曲辕犁和筒车(3)“网民编造虚假信息引发抢粮风波”告诉我们在利用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时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直播带货”告诉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从学习、劳动、创新等任意一个角度作答均可,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创新意识等。25.(1)秦朝、明朝(2)唐朝统治者认为修长城劳民伤财,原因: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同时唐太宗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清朝统治者认为增强自身实力获取民心比修长城更有利于统治原因:清朝采取怀柔政策,修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3)积极方面:万里长城的修建,抵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古代中原地区农业文明发展的有效屏障;消极方面: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和国家稳定。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