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高效复习之部编版文言文课课通专题04 《狼》(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讲述了屠户战胜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贪婪、狡诈、凶恶的本性。寓意: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三、参考译注四、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1.弛担持刀 古义:解除,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2.盖以诱敌 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能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二)一词多义1.止有剩骨(仅,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2.狼不敢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3.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4.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三)词类活用1.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4.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四)重要实词1.止有剩骨(仅,只)2.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复投之(再,又)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起;原来)5.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6.恐前后受其敌(遭受;攻击)7.顾野有麦场(看)8.场主积薪其中(柴草)9.苫蔽成丘(覆盖、遮盖)10.弛担持刀(解除,卸下)1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2.少时,一狼径去(一会儿;径直)13.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14.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5.止露尻尾(屁股)16.屠自后断其股(大腿)17.乃悟前狼假寐(睡觉)18.狼亦黠矣(狡猾)四、问题导读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第①段交代了一个屠户,卖完肉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紧追不放。简单几笔,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做铺垫。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骨头被扔完了,两狼“并驱如故”,狼并没有满足,暴露了狼贪婪的本性。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情节引人入胜。3.“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这番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只狼的反常行为让人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这句话说明表面上看狼很聪明,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使他丧失警惕,等待与打洞进入柴草堆的那只狼前后夹击,最后却弄巧成拙。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呼应上文,上文的悬念得以揭开。5.作者结尾处发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答案】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