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设计 课题 团团圆圆过中秋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 2、对中秋节有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关于中秋节的相关资料,收集中秋月的诗词。 3、感受阖家团聚的气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 感受阖家团聚的气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儿歌,同学们猜猜儿歌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 2.师问:中秋节在什么季节,在哪一天呢?(秋天的农历八月十五)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中秋节《团团圆圆过中秋》 学生猜一猜 通过儿歌及提问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新主题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又称团圆节、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 1.展示:月亮变化图 2.你知道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吗? 3.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节的传说,和中秋节的意义(出示视频《嫦娥奔月》) 4.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各地有不同的习俗。 5.结合14页图,了解世界各地人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出示幻灯片) 中秋美食月饼 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赏灯、猜灯谜 赏桂花、喝桂花酒 海外侨胞过中秋 小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各地以不同习俗来庆祝这个团圆欢乐的节日,寄予美好的愿望。 中秋节,团圆夜 1.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 2.课件出示15页的插图,引导学生独立读课文 3.展示《中秋大团员》视频 4.讨论:中秋节具有怎样的意义? 小结: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团聚和思念都是中秋的味道。 (三)中秋月诗词大会 月亮是中秋节的标志,所以月亮也被古人们赋予相思和团聚的意义,你知道哪些写月的古诗词呢?我们来比一比吧! 展示:相关诗词的图片。 小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的诗人都在用他们特有的笔墨诉说着中秋之时的思念之情和欢聚之欢。 学生参与交流、并回答相关问题。 观看视频: 《嫦娥奔月》、《中秋大团圆》 二、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咏月思亲的诗句。 生:李白的《静夜思》等 让学生明白中秋是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中秋的由来,知道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 二、让学生明白中 秋 是 团 圆 之日,感受阖家团聚的气氛。但是也要知道有些人为了大家的安定幸 福 却 辛 勤 付出,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寄托于思念。 三、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厚,了解一些关于中秋的诗句。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秋的由来,中秋各地不同风俗,知道了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借助明月联想到家人的团圆;远在异乡的人,也会通过月亮寄托自己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业 向父母收集还有哪些秋天的节日。 板书设计 4. 团团圆圆过中秋 24257081280 中 来历: 秋 习俗:吃月饼、看花灯、演节目、拜月神 节 意义:团圆 中秋诗词 教学反思 《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课是统编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中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基本的节日民俗和节日的含义,感受各民族共有的节日与传统,产生民族的归属感;通过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帮助学生奠基公共意识;并且引导儿童通过“回忆以往的中秋怎么过”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使儿童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同时教育学生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尊敬和关爱老人。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体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对他们的“奠基公共意识”教育必须借助直观的实物或事件作为载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