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45分钟 课型 讲授新课 课题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 重点 掌握各个朝代官员的选拔、监察制度 难点 理解各个朝代官员选拔制度不同标准和原因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官员管理 秦汉官员:上计制 御史大夫 隋唐时期:御史台 宋朝: “磨勘” 考满和考察 明清 京察和大计 都察院和六科 军功授爵制(军功) 察举制(品行) 九品中正制(门第) 科举制(才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3分钟)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啊,他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的皇帝是否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呢?下面啊老师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打油诗。大家一起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学生朗读完这首打油诗后,知道皇帝的烦恼来源于“君权与相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地方制度” 以一首打油诗导入本节新课,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这首打油诗中提炼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讲授 第一阶段(5分钟) 第二阶段(5分钟) 第三阶段(10) 小结(3分钟) 第四节段(12分钟) 总结(2分钟) 1、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 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但官员选拔缺少制度化的途径。我们大家在了解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的选官制度之后,同学们来练习一下,看看大家都理解了没有。 汉朝: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九品中正制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标准的演变: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评价: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背景:①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科举制:形成、发展: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评价: 积极作用: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 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局限:①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1905年才被废除。 西周: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以军功为标准;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以品行为标准;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隋唐到清代1905年: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 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2、隋唐时期: 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迁、调整或罢免。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3、宋代: 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 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4、明清: 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hé)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秩(zhì)轻权重。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秦汉官员:上计制 御史大夫 隋唐时期:御史台 宋朝: “磨勘” 考满和考察 明清 京察和大计 都察院和六科 我们大家在了解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的选官制度之后,同学们来练习一下,看看大家都理解了没有。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成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B.乙同学成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察举制的提出较以前相比,有它的进步之处,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大家一起来阅读这三则材料,同学们思考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各位同学,阅读老师给出的材料,大家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下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成员做代表,来告诉我们你们的讨论结果。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我们现在已经完整的了解了先秦到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大家现在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各位同学,阅读老师给出的材料给出答案。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今天的课讲到这儿也差不多了,同学去做相应的习题,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学生们阅读材料,结合老师刚讲的知识点,得出正确答案,选B选项 学生阅读材料,对材料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得出答案 ①容易任人唯亲 ②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③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小组代表分别给出不同的答案,证明某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太够,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师生一起解读材料。提炼要点,归纳总结出答案。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学生做好笔记,对知识的在再顾 学生讨论总结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老师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之后,能够对老师给出的练习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再通过三则材料,带领学生去解读材料,归纳总结出察举制的不足之处,充分发回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再通过三则材料,带领学生去解读材料,归纳总结出察举制的不足之处,充分发回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开启下面的知识讲解 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再通材料,带领学生去解读材料,归纳总结出答案,充分发回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结束时给学生安排少量适当的习题,从而起到对知识的再回顾和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