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暑假热身课堂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暑假热身课堂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含答案)

资源简介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3.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1.知人论世
⑴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 。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⑵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原载l 920年1月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围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当他从日本渡海回国,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
⑶文化常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2.词语辨析
律吕: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3.思维导图
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在那里存在几百年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出来。这个对联就是: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在这个对联中用了六个“朝”,六个“长”。所以说就算给你这个对联你都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毕竟“长”和“朝”都有两个读音。你说这该怎么读呢?可是这却难不住郭沫若,郭沫若上去就读“海水朝(hai shui chao),朝朝朝(zhao zhao chao),朝朝朝落(zhao chao zhao luo);浮云长(fu yun zhang),长长长(chang chang zhang),长长长消(chang zhang chang xiao)。”
知识点1:请写出横线处有关内容。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 的第一部诗集《 》中的名篇。《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2)现代诗歌是指“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1920年 《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 》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知识点2: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正规 正轨
二者都有“符合正常规定或标准”的意思。“正规”指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形容词。“正轨”指正常的或正确的发展道路,名词。
例句:①专家建议,对幼儿园、学前班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征订、发行等渠道加强监管,敦促幼儿园使用________出版的教材。
②随着消防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的增
强,消防部门的重要性日益显得重要,担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消防专职队作为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警力,各项工作也都步入________。
(2)固执 顽固
二者都有“不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思。“固执”侧重指坚持自己原有的东西,多用来形容性格、性情、作风等,另“固执”还有动词的用法,后面带宾语。“顽固”侧重指不愿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多用来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只有形容词用法。
例句:①当时,老师、同学都劝阻他参加高考后再去北京,可他就是不听;家里人都反对,可他就是________,坚决要去,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②季羡林先生在《衣着的款式》一文中也曾说:“在衣着方面,我是著名的________保守派。我有几套——套数不详——深蓝色卡其布的中山装。虽然衣龄长短不一,但是最年轻的也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了。”
作者赞美“力”,既赞美“力的创造”“力的努力”,又赞美“力的毁坏”,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3.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1.下列各项中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燃烧(nán) 宇宙(zhòu) 狂叫(kuánɡ)
B.食肉(shí) 神经(sén) 脑筋(jīn)
C.剥皮(bō) 总量(zǒnɡ) 吸血(xuè)
D.飞奔(bēn) 脊髓(shuí) 啮心肝(ni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晴景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律吕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太息一般的眼光(忧郁)
C.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晴天的景象)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D.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7.参照下列现代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以“夏”或者“冬”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注意诗歌的格式以及修辞手法)

一夜箫声 吹红了姑娘的唇
绿色不是犯人
冲开了土地的牢门

沉甸甸的枝头挂满了记忆和炊烟
妹妹挎着小篮子
摘走了红苹果的童话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满;“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
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9.如何理解诗中的“骆驼”这一形象?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10.虚实结合是这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11.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因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中“殷勤”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思量”是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和希望,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
B.第三节“重见天光”是指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C.诗人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D.“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13.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阅读杜运燮的诗歌《井》,完成14~17题。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首写的是井,是井的自白,这井也是诗人自己心灵的象征,是诗人的自白。
B.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
C.第二节,“你们”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作者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
D.第四节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1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几片”“几朵”“小小”等词,既映衬了井安静,也与后面的“简单”形成呼应。
B.第2-6节,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C.本诗是一首形式自由的现代诗歌并没有刻意押韵,语调平静,节奏舒缓,语速均匀。
D.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16.赏析画线句子。
17.诗歌中“井”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知识回顾
1.
【答案】⑴创造社 女神
知识解读
【答案】知识点1:(1)郭沫若 女神(2)五四运动 旧体诗 胡适 女神
知识点2:(1)①正规 ②正轨(2)①固执 ②顽固
批判思维
【答案】不矛盾。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对理想的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知识拓展
1.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2.
【答案】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3.
【答案】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先学后练
1.
【答案】C
【解析】A燃烧(rán),B神经(shén),D脊髓(suí)。
2.
【答案】C
【解析】A项,“陷井”中“井”应为“阱”;B项,“破锭”中“锭”应为“绽”;D项,“悄无生息”中“生”应为“声”。
3.
【答案】B
【解析】太息:叹息。
4.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5.
【答案】C
【解析】A漫无边际应为“浩如烟海”,B闲言碎语应为“只言片语”, D良莠不齐应为“鱼龙混杂”。
6.
【答案】D
【解析】A项,关联词语残缺,“无论”后面没有相应的“都”,在“必须”前加“都”。也可以在“大专生”前加“还是”,在“本科生”前加“抑或”,然后在“必须”前加“都”。B项,成分赘余,删掉“得以”。C项,动宾搭配不当,“刻画语言”应改为“描述语言”。
7.
【参考答案】(示例一)(仿写《春》)

一曲琴音 拨动了浪的舞衣
湖水恐是寂寞
奏响了风荷的婆娑
(示例二)(仿写《秋》)

舞动的精灵 演绎着梦幻和轮回
大地珍藏起小秘密
沉睡于造物主的亲吻
【解析】仿写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能表达出对冬或夏的喜爱,并能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8.
【答案】B
【解析】B项,“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
9.
【参考答案】“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
10.
【参考答案】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11.
【参考答案】“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
12.
【答案】C
【解析】“比喻手法”错误,这里是拟物的手法,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13.
【参考答案】①“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②“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③“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解析】先找出诗中描写“炉中煤”的句子,再联系写作背景和现实进行分析即可。
14.
【答案】B
【解析】B项,“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错。开头,人格化的井说自己是静默的,没有水浪的汹涌,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就是井里反映的一个完整和谐的世界,这就是说,诗人的灵魂是安静的,没有什么大的激动,他的世界是完整和谐的。诗中借人格化的“井”塑造了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生命形象,并以井喻人,赞扬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并不是“凄苦悲凉”的形象。故选B。
15.
【答案】C
【解析】C项,“并没有刻意押韵”错。作者采用了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中的“叶”与“界”押韵,第二节中的“候”与“忧”押韵,第三节中“暖”与“满”押韵,第四节中“面”与“烂”押韵,第五节中“面”与“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故选C。
16.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井遭遇损害与折磨时“不躲避”“不兴奋”从容面对、不卑不亢的品质。
17.
【参考答案】(1)沉静、沉默(平淡、自我满足、不事喧哗、甘于寂寞)文中第一节“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几朵浮云”这是它“完美和谐”的世界,可见其沉静与沉默的品质。(2)高洁、自持(坚韧、不同流合污、大度包容、默默承受、不卑不亢)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我”的“冷寂”与“你们”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3)自信。取水人“只汲取我的表面”,“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因为井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达了井的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