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归纳推理的含义;
2.归纳推理的类型: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3.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关键能力:
1.掌握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种类;
2.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
二、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种类,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2.公共参与: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分类;
2.归纳推理的方法;
3.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准确区分归纳推理的类型;
2.准确区分归纳推理的方法;
3.掌握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案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归纳推理。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归纳推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探究与分享:白色的都是天鹅吗?
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才知道以前的结论是片面的一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2.新课讲授
探究一:归纳推理
(一)含义
含义: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然后,以这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二)完全归纳推理
展示材料:
1+2+3+4+……+97+98+99+100=?
1+100=101、2+99=101、3+98=101……
由此可见,从“1”到“100”之间,凡是首尾距离相等的每两项之和都是“101”。这是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发现的。根据这个性质,又根据排列成对的序数(可知共有50对),便能迅速找到正确答案,即:
101×50=5050。
教师讲解:
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
(三)不完全归纳推理
展示材料:
牵牛花是在黎明四时左右开放,野蔷薇是在黎明五时左右开放,龙葵花是在清晨六时左右开放,芍药花是在清晨七时左右开放,万寿菊是在下午三时左右开放。我们观察了许多花,它们开放的时间虽不同,但都有固定的开花时间。由此可知,所有的花都有一定的开花时间。
提示: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
含义
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必要性
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其他形式
②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特点
这种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逻辑错误
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探究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一)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二)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1)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
(2)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
(3)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因果联系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2)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等。
1、求同法
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典例:人们会在夏天雨后发现天空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虹。后来人们在早晨的露水珠里看到了七色彩带在瀑布溅起的水星里、在船桨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类似现象。这些场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阳光穿射过水珠。因此,阳光穿射过水珠可能是七色彩虹出现的原因。
2、求异法
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典例: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
含义: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典例:有一天某校发生了近百名学生腹泻的情况,经调査发现,发生腹泻的学生中午都在食堂一楼用餐,同时发现一楼的消毒柜坏了;在其他地方用餐的学生都没发生腹泻,其他地方的消毒柜都正常使用。所以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是发生腹泻的原因。
4、共变法
含义: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典例: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物体的体积不断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胀有因果联系。
5、剩余法
含义: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典例:居里夫人发现,沥青铀矿石的放射性强度是该矿石中含铀量放射性强度的许多倍。她推测:在沥青铀矿石中还有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她从沥青铀矿石中提炼沉淀物,从沉淀物中发现了两种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钋和镭。
探究三: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区别
思维过程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推出了新的判断,但是没有超出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
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加以概括所推出的一般性认识的新的判断,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
前提与结论的联系程度
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真实,形式正确,就必然推出真实结论
前提与结论之间(除完全归纳推理之外),一般来说都只具有或然的联系,也就是根据某些个别性前提,推出的一般性结论未必是真实的
联系
①演绎推理大前提的一般性知识,必须借助归纳推理,由个别性知识经过概括才能得到。
②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在归纳推理过程中,所获得的个别性前提需要一定的理论、原则作指导,并且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往往需要演绎推理加以论证。
3.课堂小结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毛泽东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