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八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课程标准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通过了解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认识义和团运动和爱国清军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 一、资产阶级的探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1.变法维新的背景 师:根据结合教材102页导言部分,历史纵横图片以及幻灯片的相关资料分析维新运动的背景。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生: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以后,一些仁人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势,渐渐放宽了对民间创办实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中比较强的力量是轻纺工业。”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生:洋务运动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小结:(1)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探究1 变法思想 的特点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 《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特点:托古改制 探究2 蒋廷黻:“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师:为什么要借助孔子来托古改制? 减小变法的阻力;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1).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马关签约,官员和部分读书人上群起激奋 1895年5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 1895-1898,组会创刊:先后创办了学会103所,学堂185所,报馆64所 北京《中外记闻》(1895)、保国会(1898) 上海的强学会(1895)、《强学报》、《时务报》(1896) 上海的强学会(1895)、《强学报》、《时务报》(1896) 长沙的时上海的强学会(1895)、《强学报》、《时务报》(1896)务学堂、《湘学西报》(1897) (3).高潮1898.6-1898.9,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维新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类别 内容 政治 1.裁撤冗官冗员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1.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2.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2.设京师大学堂3.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 概括百日维新的特点 ①除旧布新②过急倾向 概括百日维新的影响 ①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的体制 ②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4).失败 1898戊戌政变:慈禧训政,喋血刑场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3.失败原因: (1).顽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起积极作用 二、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背景 结合教材103页、幻灯片图片和两段资料,让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西方传教士的教育传教、医学传教、慈善赈济、出版报刊等活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传教士还发出来战争叫嚣,服务列强侵华,刺探军政情报;袒护教民,霸占民产,侵夺百姓生计;甚至直接参与武装侵略活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生:《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过程 (1)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4)1900年8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口号“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有盲目排外性质 4.评价 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摘编自翦伯赞《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评价: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突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3.过程 1900年5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8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和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意义: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东交民巷),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板书设计: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的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