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辛亥革命 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 01.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民国成立的时空线索,形成近代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时空观念) 02.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新产阶级的局限性 学习过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体制内改革” 1“清末新政”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1)背景:《》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兴办,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结果:未取得太大进展,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 (4)失败的原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转而支持革命。 2.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目的: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朝统治。 (3)过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此后,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结果:皇族内阁的出台证明预备立宪是个骗局。 评价:20世纪初,面对国内外压力,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而是缓解统治危机,最终实现“”。“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二)“体制外的革命” 1894年 兴中会 的成立 1905年8月 同盟会成立 1905年11月 三民主义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 武昌起义 内容 对应的纲领 具体主张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 实现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思考:革命是必然要发生的吗?中国还有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 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阶级基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动员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共和肇始 (1)背景 阶级基础:资义发展快,资阶力量强 群众基础:人民反帝反封建情绪较高 现实条件:保路运动——兵力空虚 (2)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武汉,辛亥革命爆发。 (3)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随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政权旁落 2月12日,宣统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2月13日,袁世凯声称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2月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 第三、四、六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内容和意义 生:从法律内容上看: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从法律性质上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从目的看: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 维护共和制度 (根本) 从法律意义上看: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探究2“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参议院为选定临时大总统致袁世凯电》1912年2月15日 思考:革命成果旁落,是意外还是必然?为什么? 革命成果旁落是必然的。 原因: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反对帝;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 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力量强大。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只是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a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c没有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 性质: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上: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社会风俗:剪辫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礼,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消极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夺;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板书设计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体制内改革” (二)“体制外的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共和肇始 2、政权旁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 (二)消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