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2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2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
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话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即可播种小麦、大麦之类有芒的谷物。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酴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饯花神之说,并无文献记载,民间风俗亦没有反映花朝、花神、祭花与芒种相关的习俗,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节选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
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
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
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节选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
B.
又名中春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
C.
“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
D.
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花朝节”有关内容相同。
B.
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
C.
《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
D.
文章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
3.
下列对曹雪芹“用心”的分析,与材料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
B.
借助节俗的错位与融合,艺术化地凸显两位主人公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
将伤春节俗内容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与她“绛珠仙子”的身份相合。
D.
虚构“饯花会”节俗,以饯别花神并为其送行,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实上,芒种节气与花朝节并无关联,没有与“花神”相关的民俗活动。
B.
《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有悖常理,并没有相关文献予以佐证。
C.
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
D.
《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
5.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了芒种节的哪些节俗活动?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上柳
废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①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
“东方朔②日暖”“柳下惠③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真反变!连木头戏——”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
“咿呀,我——”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那鸦鸦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
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
“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一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
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
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
“密叶就好,不伤那大——”
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
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还是驼子妈妈想得——”
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规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
“陈老爹!赶快!快!”
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
“我的——”
“老爹!——好睡呵?——今天呢?——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
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木头戏,俗称木偶戏。②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③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情节简单,半年多来官府禁止了木头戏的演艺,唱木头戏的陈老爹因此断绝了生计,他不得不卖了那棵曾是他老伴手植,与他相依多年的柳树。
B.文中陈老爹茅棚上那幅对联巧妙写出了他居住环境的特点和他往日生活的状态,又嵌入了两个陈老爹仰慕的古代名士名字,所以陈老爹“得意极了”。
C.文中写“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因为发大水后一片汪洋,杨柳树被淹没,只剩“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苇”的柳叶。他为杨柳树伤心。
D.文中陈老爹对他从事的木头戏是感到自豪的,他对茂才公给他选定的那幅对联内心得意就有力地显示了这点。由此可见他尊重而且热爱他的木头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一个普通乡村艺人的惨淡萧条生活,但却写得潇洒清丽,而又凄楚苍凉,富有诗意。
B.文章首段交代了主人公的艺人身份和其窘迫贫困的生活状况,为下文情节的徐徐展开作铺垫。
C.文中的“杨柳”象征过去那个温暖古朴的世界,也表达了对正在消失的过去的深深伤悼之情。
D.文章运用大量的语言独白与省略,直接反映了陈老爹复杂的内心世界,推进故事向纵深发展。
8.学校萌芽文学社举办废名小说人物群像研讨会,要求介绍最喜欢的一位人物形象。如果让你来介绍《河上柳》中的“陈老爹”这一人物形象,你会如何介绍“陈老爹”呢?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陈老爹的人物形象。
9.这篇小说的故事很不连贯,叙述都是片段与片段的连接,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粤产电影《白蛇传?情》将一段荡气回肠、跨越千年的传说以符合时代的样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上映后,“惊艳""浪漫"等赞美之声不绝。年轻人的热捧让传统粤剧文化成功打破了圈层壁垒。
该电影的实验和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戏曲电影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又在电影形式下完成了与当代大众审美的链接。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在戏曲表演中,“歌舞"不仅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戏曲在故事影像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叙事节奏。一般来说,戏曲舞台的节奏通常要比现实生活的节奏慢很多,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审美节奏。针对叙事节奏问题,电影主创团队对音乐进行了改编,在保留戏曲经典唱段中歌舞的同时融入西方古典音乐和电影音乐。由于戏曲音乐配器相对单调平实,在情感表达和气氛铺陈方面广度和深度不足,因此主创团队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和尺八等中国古代乐器,以增加环境气氛的渲染力度,同时深化演员内心情感的表达。例如,在白素贞和昆仑山仙童及法海对峙的武打戏份中,与原戏曲中用节奏单调的锣鼓点不同,电影加入了打击乐、电子乐和交响乐来推动动作戏份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叙事逻辑。戏曲中许多著名的段落并不具有剧情展开、矛盾激化、人物性格揭示等作用,而仅是为了展示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艺。戏曲中的“歌舞"与戏曲的内容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暂时游离于内容之外。相反,电影是强调叙事结构、矛盾冲突、布局严密的艺术。电影的叙事结构必须环环相扣,有起有伏。处理这一问题时,主创团队取消了与叙事无直接关系的唱段中的歌舞,并大胆使用“折子戏"手法,将影片分为五折,以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同时,影片致力于立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开篇就点明许仙和白蛇的前缘——千年佛前,许仙以莲花救助陷于困境的小白蛇,并将其送回水中,白蛇铭记恩情。这样一来,该片较传统戏曲舞台的抽象表达就更加真实可感,前后逻辑也大大加强。
通过音乐和叙事内容的双重改编,《白蛇传·情》在保留戏曲抒情性之余,也保证了电影的节奏感和逻辑感。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寻求中国传统美学在电影中的合理表达。只有在深层次的美学精神的观照下,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结合。
(摘编自孙金华《论戏曲电影<白蛇传·情>的虚实美学实践》)
材料二:
中国戏曲作为一个独特的剧种,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手段,歌和舞更是贯穿于戏曲表演的全过程,所谓“无词不歌、无动不舞”。表演中,不仅仅要有一定的舞蹈动作(如《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就是演员的寻常台步姿态,也无不带有一种舞蹈美。戏曲表演中许多程式化的动作,其实就是规范化、舞蹈化的表现,都能给人以美感。
著名戏曲导演阿甲说:“略形传神,以神制形,往往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特点。”这个概括十分精到。戏曲采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活,除了戏曲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舞台条件十分简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即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美学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
戏曲美的虚拟,首先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的自由,空全打破了西方戏剧时空固守的“三一律”结构形式。综合种种虚拟手段,在戏曲表演中不胜枚举。这种形象创造的虚拟,能够调动观众的幻觉,观众似乎见到了有形的存在物,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戏曲虚拟性表演美取得成功的真谛所在。
虚拟性表演理念不能依据于实景实物,就要求演员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特征,予以强调、夸张,才能使观众意识到。况且,古代戏剧没有正式剧场,大多露天搭台,观众又多,动作不夸张就不能看清。从艺术角度看,夸张又是以形传神的一种现实方式。
虚拟性与夸张性的组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定型的表演模式和方法,这就是程式。它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并被戏曲界认同且普遍采用。程式几乎贯穿于戏曲的全过程,具有某种规范性、普遍性。所以“程式化"构成了我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
戏曲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苦心经营,有的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虚拟性和程式化难免带来单调性和保守性,古老性和传统性则使它日益滞后于时代的节律,显得陈旧板滞、缺乏时代气息。不少经典戏曲作品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光大戏曲传统,如何把握戏曲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程宏宇《中国戏曲艺术与审美文化传统及其对中华总体美学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蛇传·情》在戏曲电影化方面的实验和探索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有利于传统粤剧文化的传播。
B.《白蛇传·情》在电影音乐中加人西方古典乐器和中国古代乐器,弥补了戏曲音乐在情感表达和气氛铺陈方面的不足。
C.传统戏曲采用虚拟化的方式来表现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程式几乎贯穿戏曲的全过程,具有规范性、普遍性,是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蛇传·情》的主创团队改编了音乐,将电影的叙事节奏变为市美节券,使之更紧凑。
B《白蛇传·情》开篇交代许、白前缘主要是为了突出起伏有致、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
C.中国传统戏曲善于运用虚拟手段,调动观众的幻觉,使其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D.我国的传统戏曲虽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还要注意避免保守,并跟上时代节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特点的一项是(3分)
A.间白素贞急切地冲进金山寺救许仙:舞台上白素贞首先表演一段经典的“踢枪"动作。
B.白素贞与小青姐妹情深:改变外化表演的形式,更加注重人物之间内在的情感交流。
C.“水漫金山”一幕戏:由二十几位女演员通过不断加快的甩水袖动作来展现水浪滔天。
D.青蛇表达情绪:开心时,或拍手或跺脚;生气时,嘴翘得老高,头摆向一边,手一甩。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加以说明。(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戏曲中“歌舞”的态度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6.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7.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8.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9.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B.“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错。原文为“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可加“花朝节”的时间应是“二月十五”。
2.
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有关内容相同”错。原文表述是“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是“有密切的联系”;B.“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错。原文是“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柳宗元的诗句恰恰表明“花朝”时节应是百花盛开,而风雨致使百花凋零,让人无花可赏,因而伤感;D.“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错。原文是“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宋人的诗是为了说明芒种祭祀花神太晚了,芒种节俗不应该包含送别花神。
故选C。
3.
A.“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错,这不是曹雪芹“用心”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的目的。原文是“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是为男女主人公服务的,并非为了“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
4.
C.“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错。材料二中有“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可见并非失误,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5.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的芒种节的节俗活动有“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用彩线系了挂在树上、花上祭花饯神”“赏花”“扑蝶”“戏蝶”。
现代文阅读II
6.C.“他为杨柳树伤心”错。应该是为杨柳树所象征的他与驼子妈妈深厚感情以及温暖古朴的生活的逝去而伤心。
7.D.“直接反映了”错,文中很多省略的内容,读者只能靠只言片语去猜测,应该是含蓄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8.(1)陈老爹是一个与古老生活相伴的代表人物。(2)陈老爹又是一个生活穷困潦倒,对过去美好生活充满留恋和怀念,只留下孤苦和悲哀的人物。
9.(1)作者有意地转换了叙述的角度,这样就能让读者在对文本的阅读时产生既定的审美距离,有助于将故事进行下去,让读者找到更适合的位置来观察思考主人公的状况,更易于接受和反思叙述者的讲述。(2)驼子妈妈是个隐含的主人公,关于驼子妈妈的回忆,叙述人留下了许多空白,以待读者回味。(3)“杨柳”的意象既是陈老爹的物质依靠,更是他的精神依赖,使得小说更有抒彩,给人诗一样的含蓄隽永的审美感受。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2、C
3、B
4、(1)引证法,引用王国维的话,表明“歌舞”对于戏曲表演的重要性。
(2)例证法,举主创团队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和尺八等中国古代乐器的例子,论述他们是如何改变叙事节奏的;
(3)对比论证,将戏曲的叙事逻辑与电影的叙事逻辑进行对比,强调二者的不同。
5、相同点:二者都强调“歌舞”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歌舞”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同点:材料一作者认为这种特点的表现形式制约了戏曲的发展;材料二作者认为戏曲中的“歌舞”是无处不在的,恰恰是艺术高于生活的反映。
现代文阅读II
6.
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7.
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8.
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9.
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