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高一语文暑期作业
(第12练)
晨读时光
温馨小贴士:一日之计在于晨,美好的一天从晨读开始,晨读可以是细腻唯美型、激越振奋型、百花齐放型,晨读不仅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还要成为语言与精神的盛宴,情感与心灵的洗礼。
歇不下来的追逐
有一篇小说读了后有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就是谢长虹刊登在今年第九期《文学港》上的中篇小说《青凤》。9月9?日晚,多位文友相聚在奉化市三味书店沙龙,品茗夜谈《青凤》。大家觉得对它有说头。
小说围绕着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青凤的死因探究而展开,初看几页,它是一篇侦破题材的小说。但这只是它的表象,甚至是假象。青凤因何而死?到底谁是凶手?小说不但没有给出任何答案,甚至到最后连青凤到底有没有死也成了疑问。这自然令部分读者十分困惑和失望。正如以素描标准来衡量毕加索作品,就像以word格式去解读pdf文件,结果必是乱码一堆。参加沙龙的《雪窦山》杂志主编、奉化市文联副主席俞赞江说得好:对《青凤》这样一篇充满奇思妙想、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不能也无法按描摹日常生活的惯常视角来阅读。
读完这篇小说,小说中写到的青凤、瞎眼老太太、青文、貂蝉及火狐,都在我的眼里一一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形象:女性。而“我”、梁八、吕布、老董、董卓以及胡卫星,也都合成了一个形象:男性。通篇小说的主题也就是一个字或两个字:情或爱情。展开来说:《青凤》是一部男人和女人的神话,是一场男人和女人的旷世奇缘,是一种男人和女人的亘古宿命;又是一场爱的修炼,一段未了情的追寻,一朵绽放在斑驳现实中的爱情奇葩。
《青凤》写情,从貂蝉到名伶、压寨夫人,到青凤,上下几千年不在话下,但它不是类型小说玩弄的无聊穿越;人、鬼、狐无间,生与死无界,但它又不是网络上的超能小说。《青凤》用的是是宇宙人的俯瞰,也充满着上苍对芸芸众生的怜悯。可以说,爱情是不死的,小说中的绝代佳人貂蝉和旷世英雄吕布也是不死的,青凤更是不死的。小说中的名伶、压寨夫人、青凤、青文与貂蝉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化身,梁八、“我”?与吕布也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化身。在宇宙人的俯视中,他们是永恒的存在,就像我们以为我们当下看到的蚂蚁就是以前看到的蚂蚁。对此,作者在小说中已给读者布下了足够多的暗示,如近两千年后的梁八和吕布的姓名读音相近、声母完全一样,如青凤与蒲松龄笔下的那头小狐同名,又如梁八自断其臂和隔代的“我”手术中发现左前臂少了一截骨头暗合,等等。暗示是外在的,内在的逻辑来自于小说中一代代人物在爱情上的同中有异的“循环”——我非常赞同奉化市作协理事、中途赶来沙龙的奉化日报副总编陈礼明发言中说的一句话:《青凤》是一场循环。是的,这是一场永远不会停止追逐的循环,只要人们对爱的追逐不会停歇。所以,青凤在小说中是不死(爱不会死)的,即使她死了(爱的脆弱),也会复生(爱的顽强)。只要有爱,阴阳间的呼唤也听得见,再远时空的相隔也会灵犀相通。《青凤》几乎把对爱情的抒写推到了极致。但梁八与名伶青凤的恋情,不是吕布和貂蝉的简单重复,“我”和村姑青凤的恋情也不是梁八与名伶青凤的依样画葫芦,那头出没风仪亭的火狐很可能是三百多年前那头名叫青凤的狐的嫡传,但她也不是三百多年前旧情再演。循环中,人,还有情,有超越,有升华。
这种循环成就了小说回廊和迷宫似的结构。这座悠长的回廊和庞大的迷宫,是建立在形而下的地基之上,而支撑它的是形而上的框架。我在沙龙发言中用另一种语句表达了这层意思:宇宙人的俯瞰,地球人的体察。因此,读完《青凤》,如同在疲倦时分适时做了一套精神体操,它唤起我的兴奋和愉悦,也不禁思索小说创作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我觉得,作为一篇三万余字篇幅的中篇小说,能有以上的建树已经很了不起了。按那种“成绩是可喜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习惯格式,来评判一篇富有个性的优秀小说,貌似公允,实则偏颇,这就像既要求吕布胯下的赤兔马是一骁勇善战的宝马又要求它温存顺从一样,结果往往导致把中庸目为优秀的俗套。我特别铺陈这一点,为的是我不想因我在这里挑几枚刺而致这篇小说沦至中庸。我想说的是:一是作者在“我”身上的着墨虽多,但更多的还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角色出现,而作为纠缠其中的主角之一,笔力相对于青凤(是集合体的青凤,不是单一村姑青凤)呈现出不对称的尴尬。二是最后村姑青凤以身相许的报恩结局,与《聊斋志异》里的小狐青凤对耿生的报恩从根本上说并无二致,这个涉嫌俗套的结尾使这场历时千载、穿越生死的爱情循环稍显平面,弱化了本应的升华;三是以形而上思维搭建的小说框架,诸多留白没刻意用形而下的材料去填满——从正面看去,它提供给读者一个二度创作的互动空间;而从背面看去,人物和情感及情节显得不够丰满鲜活。
按素描透视法则,我知道这些文字还没有释清《青凤》的具体模样。的确,《青凤》不是一幅透视准确的素描,我也无法按那种精确的透视比例来解读这样一篇小说,甚至连照样复述都困难。好的小说一定会使阅读与文本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更新、升级,它的意义不会止步于它原来的文本,它会四处出没、游走,就像《青凤》中的那头出没风仪亭的火狐。“小说就是个狐狸精”,这正是本次三味文学沙龙的题目。文学如青凤永远诱惑我们。
废弃矿洞何以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
一处狭窄的废弃矿洞,夺走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7月6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涧里村扎扎沟山,李某良上山找牛迟迟未归,妻子和儿子上山寻人,之后三人被发现倒在一处废弃矿洞中。现场有三人死亡,三人中毒入院治疗,患者疑似氰化物中毒。据悉,用剧毒化学品氰化钠非法提金(即“洗洞”),在当地极为猖獗,这已经是一个月内发生的第二起与“洗洞”相关的死亡事件。据媒体报道,上月在三门峡市灵宝市,因“洗洞”,4名陕西籍男子被发现死在已关闭的金矿中。
一天之内,三条鲜活的生命葬身于矿洞,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剧。从媒体的报道看,当地非法“洗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仅给民众生命安全造成了可怕的威胁,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挽回的伤害。要知道,氰化钠是一种剧毒物质,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可致中毒死亡,利用氰化钠“洗洞”,会带来大量有毒废气、废液的排放。裁判文书网也披露过一起发生在当地的“洗洞”案件,经三门峡市陕州区环境监测站监测,该“洗洞”点内排放的废水中氰化物含量高达284mg/L,这种含氰废水会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可以说,非法“洗洞”的黑色产业链,已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千疮百孔。
非法“洗洞”的不断出现,直接原因就是暴利的驱使,加之这些“洗洞”团伙分散在深山之中,加大了打击和治理的难度。不过,与此同时,当地监管存在的诸多漏洞,也给了作案者以可乘之机。比如非法“洗洞”瞄准的都是那些废弃的矿洞,然而面对非法“洗洞”猖獗,当地却未能对这些废弃矿洞进行有效的封堵。
根据200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矿井关闭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各类矿山企业是矿井关闭的责任主体,应对按规定予以关闭的矿井关闭到位,并对关闭后可能引起的危害采取预防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本地矿井关闭的监管责任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矿井关闭的监管,将本区域未彻底关闭的废弃矿井组织关闭到位,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事故。那么,在三门峡当地,废弃矿洞封堵不彻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相关企业是否存在失职,监管部门又是否督促到位?
非法“洗洞”需要发电机、水泵等设备和工具,这些都需要车辆运上山。按理说,运输这些设备工具并不容易,新闻报道中就提到,车辆想要进入的矿区,需要经过三道检查站。检查站均有钢管拦截,只有管理员用钥匙开锁,才能通行。如此“重兵”把守之下,非法“洗洞”团伙又是如何突破重重关卡的,实在让人费解。非法“洗洞”在山中作业其实动静不小,比如铺设水管、电缆,甚至在山中用碎石铺路,这么大阵仗的作业,为何无人及时发现?
此外,“洗洞”所需的关键材料氰化钠,属于剧毒化学药品受严格管制。然而从记者的调查看,这样的管制几乎形同虚,“有钱有关系”就能买到。一些氰化钠通过合法渠道流出,又被转手卖给洗洞的人,“一桶50公斤的氰化钠,正常售价为一千元左右,但转手卖出的价格会高出两到三倍”。此外,市场上还流行一种“环保型提金剂”,号称无毒环保,实际上都加了氰化钠。这种几乎是半公开的氰化钠交易,为什么始终难以禁绝?
废弃矿洞再次“杀人”,对于当地监管部门无疑是一次警醒。打击非法“洗洞”乱象,不能再有任何懈怠和敷衍了。当地亟需加强执法,对废弃矿洞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督促企业履行职责。同时,也要加强对氰化钠的源头管制,严厉规范氰化钠的流通,彻查氰化钠交易的链条。本着对民众生命和生态安全负责,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废弃矿洞成为吞噬生命和毁灭生态的黑洞。
【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纶巾(lún)
酹酒(lèi)
樵悴(qiáo)
卷起(juǎn)
B.华发(fà)
故垒(lěi)
毫杰(háo)
樯橹(lú)
C.狼狈(bèi)
雨具(jù)
吟啸(xiào)
蓑衣(suō)
D.料峭(qiào)
箫瑟(xiāo)
泠然(léng)
贬谪(zh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非分之礼不收、不义之财不取、分外之物不拿,“以德治家、以廉养家”,用实际行动筑牢家庭廉政防线。
B.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C.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文艺晚会上,享有盛誉的香港歌手“四大天王”那极具磁性的歌声如空谷足音般美妙动听,使得众多歌迷如痴如醉,为之疯狂。
D.芯片是数字电视的“大脑”,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居于举重若轻的地位。所以发展数字电视必须先发展芯片,发展芯片,首先得培养芯片研究人才。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千年极寒”的说法虽多次被指出没有科学依据,但市场上的一些商品价格飞涨已经不可逆转,这必将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为多数涨价的商品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6.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7.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话。(只填序号)(4分)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做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8.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格式一致。(5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9分)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人也。曾祖台之,晋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请。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谒者仆射。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①,三改不成。永明中,竞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冲之解钟律博塞②,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着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数十篇。
子暅之。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入神之妙,般、倕③无以过也。当其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尝行遇仆射徐勉,以头触之,勉呼乃悟。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
(选自《南史·文学传》)
【注】 ①欹器:古代的一种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君主可置于座右以为戒。②博塞:博戏,下棋之类的游戏。③般、倕:般,鲁班;倕,传说为舜时的巧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
难:诘难。
B.每行,使人于内转之
行:运行。
C.文惠寻薨又寝
寝:搁置。
D.冲之解钟律博塞
解:见解。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B.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以头触之,勉呼乃悟
焉用亡郑以陪邻
D.当其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冲之是南朝人,经历过宋、齐等几代,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制定更加精密的历法,改造指南车,造水碓磨、千里船等。
B.祖冲之制定的历法虽然比前人的更加精密,但因为武帝去世而未能施行,后来他的儿子重新修订之后才得以施行。
C.因为古代传下来的指南车部件不全,无法正常运行,祖冲之加以改造之后,旋转更加灵活,在指示方向上却非常精确。
D.祖冲之不但在器物制造上精思巧妙,在音乐和棋类上也天下无双,同时在屯田种植、为官治军上也有突出的才能。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有也。
(2)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暑期作业计划(第12练)答案与解析
【基础运用】
1.C 【解析】 A.“纶”应读guān,“樵”应写作“憔”;B.“毫”应写作“豪”,“橹”应读lǔ;D.“箫”应写作“萧”,“泠”应读líng。
2.A【解析】 B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坏;C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言论、信息等;D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应付自如。
3.B【解析】 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C.语意重复,“不可缺少”与“必需品”重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4.D【解析】 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
5.C 【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流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相”,都是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有指代作用。D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优美,美好。
6.A【解析】 应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答:⑤①③②④
【解析】 文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说苏轼关心政治和思想保守;第二层说苏轼被贬官之后写出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前提条件,应该排列在前面。细分第一个层次,应该先总说,再依次分说关心政治和思想保守。③中的“又”字也能决定③应该在①之后。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④句中的“这首词”决定了其应该排列在最后。
8.答: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解析】 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
【能力提升】
9.D【解析】D项,解:懂得。
10.C【解析】A项,副词,都是表承接,于是,就;B项,连词,表转折,但是,却;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代词,作主语,他。
11.D【解析】D项祖冲之在屯田种植上只是提出了一些想法,没有施行;而“为官治军上也有突出的才能”,文中没有说明。
12.(1)祖冲之重新制作成铜机关的车,尽管可随意旋转,但指示方向却非常准确,自汉末的马钧以来没有这样的东西。
(2)明帝让祖冲之到全国各地巡行,兴办可以有利于百姓的大事业,恰逢连年有战事,事情到底没有施行。
【参考译文】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县人。他的曾祖祖台之,做过晋朝侍中。他的祖父祖昌做过宋朝的大匠卿。父亲祖朔之,做过奉朝请。祖冲之喜欢考查古事,有技巧灵思,(南朝)宋孝武帝让他到华林苑大学里当值,赏赐给他宅院车马服饰,任职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当初元嘉年间,朝廷使用何承天所制定的历法,比古代的十一家还严密。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严密,于是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上奏表加以说明。孝武帝让朝廷上擅长历法的人诘难他,但难不倒他,适逢武帝去世没能施行。
后任职作娄县令,又作谒者仆射(负责朝觐宴飨的总负责人)。当初,宋武帝平定关中,得到姚兴所制造的指南车,有外形而没有里面的机关,每当运行的时候,派人在里面转动它。升明年间,齐高帝辅政,让祖冲之仿照古代的原样加以修理。祖冲之重新制作成铜机关的车,尽管可随意旋转,但指示方向却非常准确,自汉末的马钧以来没有这样的东西。当时有个叫索驭驎的北方人也说能够造指南车,南朝的齐高帝让他和祖冲之各自制造,并让他们在乐游苑一同考校试验,两人所制造的指南车却有很大差别,于是毁掉并烧了索驭驎制的车。晋代的杜预心思灵巧,制造欹器(古代的一种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君主可置于座右为戒),多次改动都没有做成。永明年间,竞陵王子良(人名)喜欢古代的东西,祖冲之制造欹器献给他,和宗庙摆放的没有区别。文惠太子在东宫时,见到祖冲之所制的历法,启禀武帝施行。文惠太子不久去世而又搁置了。
后来又转为长水校尉,并兼任原来的职务。祖冲之制定了《安边论》,想要建立屯田制度,扩大农业种植。建武年间,明帝让祖冲之到全国各地巡行,兴办可以有利于百姓的大事业,恰逢连年有战事,事情到底没有施行。
祖冲之精通音律棋类等,当时独一无二,没有谁能够成为他的对手。因为诸葛亮造有木牛流马,(他)于是制造一种器物,不用凭借风和水,装置上机关自行运转,不费人力。又制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上试验,每天行走百余里。又在乐游苑造水碓磨(借水力运行的舂米工具),武帝曾亲自前往观看。又特别善于计算。永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著有《易》《老》《〈庄〉义》,注释《论语》《孝经》,注解《九章》,并著有《缀述》数十篇。
其子名暅之,字景烁,少小时习学家传的学业,深入研究得十分精细,也有灵巧的心思。技艺达到神妙的境地,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鲁班和倕(传说为舜时的巧匠)这样的巧匠也难以超过他。当他思考到深入之处时,雷霆之声也难以入耳。曾经在走路时遇到仆射徐勉,头竟撞到了徐勉身上,徐勉呼叫他才觉察到。他的父亲所改定的何承天的历法当时尚未施行,梁武帝天监初年,暅之又重新加以修订,在这时才开始施行。职位至太舟卿。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