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提出问题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如何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3、说说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更易形成聚落?4、你怎么看待那些特色鲜明的聚落,如威尼斯水城、丽江古城等?师生互动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洪泽风光”,引入新课。二、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学法提示:读图分析)1、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________。2、居住在乡村和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3、由于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4、在一些河流______________地区或______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_______、__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5、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_______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_______状。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______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7、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以下聚落已被列入了世界《世界遗产名录》。完成下列连线:意大利平遥古城丽江巴黎塞纳河岸法国历史城区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门古城山西水城威尼斯(二)小组合作探究1、作为乡村孩子,你更向往享受现代文明给城市带来的哪些便利与生活情趣?(如交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2、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从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等方面探讨)学生自学课本,完成填空题,老师巡视并辅助较困难的学生。检测:教师提问,学生抢答。三、解决问题1、阅读课本P83“活动”图4.16、4.17,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民居当地气候特点民居建筑特点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问题迁移:你还知道哪些特色的居民?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案例:中国一个小朋友在埃及旅游时在一个浮雕上刻上了“丁锦昊到此一游”七个大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迁移:谈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有结果时,积极举手发言。四、拓展问题1.下列生产方式不属于乡村聚落的是()A.捕鱼B.伐木C.服务业D.耕作2.下列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是()A.亚马孙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撒哈拉沙漠D.南极大陆3.传统聚落的重要性在于()A.特色鲜明,不易仿造B.民居可供人们欣赏,有旅游价值C.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4.水城威尼斯位于下列哪个国家()A.意大利B.德国C.法国D.瑞士5.下列地形中,分布聚落较多的是A高原B平原C盆地D丘陵6.以下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A.东南亚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B.西亚和北非地区因为炎热少雨,所以民居窗户大、顶平C.我国南方地区为冬季御寒,屋内砌有土炕D.日本因地震较多,所以房子大多用砖瓦建造7.下列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A.澳门历史城区B.云南的丽江古城C.张家界的奇山异水D.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8.对于聚落的发展,应该持有的观点是()A.发展新聚落,代替所有老聚落B.没有必要发展新聚落C.在发展新聚落的同时,保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拆除所有老聚落,大力发展新聚落9.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住房为竹楼,是因为()A.通风透气,避免潮湿B.为了节省土地和资源C.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木、竹子D.为了躲避传染病侵袭10.以下叙述中,属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是()①交通便利②水源充足③土壤肥沃④地形平坦⑤自然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学生完成课堂检测。老师巡视指导。板书设计寻理想家园访传统民居聚落知城乡差异护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