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性质活泼的氧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气、固态氧气都是淡蓝色。(2)化学性质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无烟无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铁丝细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注意:①做铁丝燃烧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的目的: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固体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②将铁线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③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梗的作用是:引燃铁丝。④为什么待火柴杆即将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最常用的氧化剂。(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限于初中化学中)剧烈氧化:燃烧、由燃烧引起的爆炸缓慢氧化:金属的锈蚀、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食物腐烂、有机肥的腐熟。共同点:①都需要氧气;②都放热。不同点:①反应速率不同;②剧烈氧化发光、缓慢氧化不发光。2.氧气的用途: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②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火箭发射的助燃剂)3.氧气的制备:(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水溶液为紫红色。KMnO4K2MnO4+MnO2+O2过氧化氢水+氧气实验室常用6%的双氧水来制氧气H2O2H2O+O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氯酸钾、氯化钾:白色固体,可溶于水;KClO3KCl+O2二氧化锰:黑色固体,不溶于水。(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①发生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加热高锰酸钾(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图1)、:固--固加热型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图2):固--固加热型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图3、图4):固--液不加热型优缺点:从节能、环保、操作难易程度去分析图1图2图3图4图5图6②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不与水、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图5)和排水法(图6)优缺点: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但不干燥;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干燥但是不纯净。(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的中上部)。④导管只要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并堵塞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导气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冒出时,氧气已经收集满。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尽可能伸到集气瓶底部(便于较快地收集到较纯的气体)。(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7)排水法收集气体不纯的原因:①导气管口一有气泡就开始收集;②集气瓶内未预先装满水。知识梳理二: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1.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白色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①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水→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水+二氧化碳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变浑浊是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的用途:①灭火----利用性质: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阶梯蜡烛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熄灭。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制造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吸热---物理性质)③温室肥料: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④制汽水等碳酸饮料: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物理性质)、能与水反应(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4.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①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②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CO3+HCl→CaCl2+H2O+CO2③注意:a.不用碳酸钙粉末或碳酸钠的原因: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与收集气体;b.不用稀硫酸的原因: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c.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3)气体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4)气体收集方法: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5)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二氧化碳。(6)验满方法: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5.气体制取装置优缺点(1)利用长颈漏斗(图1):可以随时添加液体。(2)利用分液漏斗(图2)或注射器(图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3)利用长颈漏斗和多孔隔板(图4):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4)利用多功能瓶收集气体:(图5)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a管进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b管进气;(图6)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d管进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c管进气;(图7,排水法)气体一律从b管进入。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5)图5收集氧气,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木条复燃,证明瓶中已集满氧气。图5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将点燃的木条放在b管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6.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1)V排水=V气体(2)冷却至室温后再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3)瓶内上方原来的空气对测量结果无影响。(4)导管要伸入到接近量筒底部(防止液体溅出;便于冷却过程中液体倒吸)(5)测得气体体积偏大的原因:包含了加入液体的体积。为了减小该影响,可以将图1中的发生装置改成图2装置,其中图2装置中的b橡皮管的作用是:可以减小因加入液体体积对测定气体体积的影响。(6)测定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时,水面上方会覆盖一层植物油,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防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7.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2)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3)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4)注意点: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种基本类型,氧化反应不是反应的基本类型。②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CO2+H2O→H2CO3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③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如:碳+氧气二氧化碳知识梳理三:自然界中的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①装置:水电解器②电源种类:直流电③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④反应原理: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H2OH2+O2产生位置:负氢正氧体积比:2:1质量比:1:8⑤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⑥实验后发现氢气、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原因可能是:a.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b.电极氧化时消耗了少量的氧气。(2)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氢气的性质①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②化学性质:可燃性反应原理:氢气+氧气水(化合反应)H2+O2H2O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注意:点燃氢气前,要先验纯。氢气验纯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点燃时若发出轻微响声,则氢气较纯;若发出尖锐爆鸣声,则氢气不纯。2.水的化学性质(1)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H2OH2+O2(2)水与二氧化碳常温下的反应:水+二氧化碳→碳酸(3)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葡萄糖+氧气根据(2)(3)可以得到: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3.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A.明矾:絮凝剂或混凝剂。吸附水中悬浮的较小颗粒形成大颗粒沉降。B.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水中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原因:结构疏松多孔)C.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a.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b.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a.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b.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c.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滤纸破损;②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如何处理:分析原因,重新过滤。过滤速度慢的原因:①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②过滤前带过滤液未静置D.蒸发注意点:a.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玻璃棒作用: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b.当蒸发皿内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c.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E.杀菌消毒是化学变化:通常用液氯(Cl2)、二氧化氯(ClO2)等消毒剂(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B.鉴别方法:分别取样,加入肥皂水并振荡(或搅拌),几乎没有泡沫且有白色垢状物的是硬水;有较多泡沫的是软水。C.硬水软化的方法:煮沸(生活中)、蒸馏(实验室中)。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3)如何简单鉴别溶有固体杂质的水和蒸馏水?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水样,在酒精灯上灼烧,若有固体析出是溶有固体杂质的水,若无痕迹留下,是蒸馏水。(4)水污染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加强水质监测;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5)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加热MnO2MnO2MnO2加热△MnO2dc图2图1通电通电通电第二章导学稿每天前进一小步,你将超越别人一大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