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资源简介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总论 
知 识 点   补 充  
政治与经济关系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治的核心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知 识 点 补 充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国家 产生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和真实性(表现: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如何?) 必要性、重要性 立国之本;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调动积极性,保障民主维持治安)
要求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内涵的理解——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资格条件 18周岁;未剥夺政治权利
选(被)举对象 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大代表)
地位 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 内容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地位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监督权 方式及对象 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意义 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清正廉洁自律
政治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与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优缺点)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民主决策 主要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会制度。
意义 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民主管理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性质上都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机构);自治形式、意义
民主监督 方式(渠道)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积极作用 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基本要求 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知 识 点 补 充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政府的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引导、提高,组织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如何做)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和政府工作的宗旨与原则,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和政府工作的宗旨与原则体现并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的权利:依法行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水平;带动全社会尊法守法护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为什么要监督(监督有什么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监督?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政府的权威 政府权威的表现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来源: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树立: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廉洁高效,有令必行有禁则止讲信誉,促进三个文明。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知 识 点 补 充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权力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都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一府二院)是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全国 人大 地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宪法与法律的修改是它来完成)。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职权 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人大 代表 产生 直接选举(县、乡、镇)或间接选举。任期5年
权利 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这一制度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原则) 民主集中制
优点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分清: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如何确立 不是自封,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三个只有…才能”(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现代化建设创设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何坚持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了解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主题,核心内容,精髓
三个代表 主要内容,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内容 党派关系;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合作方针;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人民政协 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主题:团结、民主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优点(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仍存在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无优劣,各民族对社会发展都有贡献;平等是多方面的。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团结:必要性(重要标志,前提,保证,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本质决定,实现繁荣三方努力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涵:统一领导是前提,三级自治,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自治权是核心内容。
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我国的历史特点(历史传统、民族分布特点)和现实社会政治基础(长期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自由”内涵。注意“两个结合”:保护“正常”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结合,支持宗教平等友好交往与独立自主自办结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正常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和邪教的不同。弘扬科学精神,做“四有”公民。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四、当代国际社会
知 识 点 补 充
走进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主权国家 地位 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一些区域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基本构成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了解内涵)。
主要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组织 主要类型 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对现实中主要国际组织学会归类)。
主要作用 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辨证分析)
联合国 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宗旨。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积极作用。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内容、形式多样(竞争、合作、冲突是基本形式)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合作的基础冲突的根源,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如何协调: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 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发展问题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 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如何解决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保障主权国的四个权利)。
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合作又竞争。
国际竞争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态度 抓住和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基本内涵)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多种条件决定了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