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资源简介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一、文化与生活
知 识 点   补 充  
体味文化 文化的外延 文化形式(如文学、艺术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各有特色);文化形态(有古今地域之别);文化性质(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纯自然)
文化素养非天生,而是在教育和实践中形成
精神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通过物质载体透视精神文化)
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积极和消极)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不一定同步),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作用性质不同)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人才、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国内)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参政意识和能力,推动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国际)文化渗透加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为什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怎么办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我们的要求: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增强精神力量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 识 点   补 充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文化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创新。 文化多样性 集中表现 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 地位: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以名录方式确立)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有共性与个性(源于实践的共同规律和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途径(三个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媒介 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现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对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热情欢迎、主动推动)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文化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两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辩证否定)
继承和发展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及要求: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如何影响: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思想运动、教育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特点:能动性活动,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社会实践
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这赋予了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如何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精神)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和而不同、以我为主)
文化创新中要反对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立“学习型社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 识 点   补 充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史书典籍规模大留存丰,具有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衰微的时间和原因
只有中共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再创辉煌,续写壮丽。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 中华文学艺术 特点: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独特
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科学技术 地位(古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特点:实用性、整体性www.
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多元一体 地方文化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地位和作用、内涵
民族精神的发展 丰富和发展的体现 民族精神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大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六大精神,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弘扬和培育的统一
为何要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的意义: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的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的重要性:三个需要(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怎样弘扬和培育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
四、发展先进文化
知 识 点   补 充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影响、对策 特点:色彩斑斓,多种选择,可喜与忧虑同在
产生的原因:市场的自发性、传媒的商业性
影响 “喜”(日趋多样,充实,灵活有吸引力,喜闻乐见,传播影响提高…)“忧”(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消极影响)
对策: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什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原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贴近”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当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新特点 采用现代传播手段,变换新的形式,辨析需要面对多种信息渠道。
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自身弱点诱发不良思想。
对策 第一是提高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第二是奏响主旋律(坚持、发展、支持、改造、抵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结论:奉行“全盘西化”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弱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点
涵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四有”目标、“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要求: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③立足……着眼……发扬……汲取……满足……丰富……增强……;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本内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重要意义 (正面)搞好了……;(反面)搞不好……
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四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怎么样)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五爱; 着力点:四德; 四基教育,两树立
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地位);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③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为什么)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养
(是什么)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互促进)
(怎么做)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永无止境→不断提高……;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