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力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工作原理; (4)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 (5)经历观察、描述和分析弹力的产生的过程; (6)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 (7)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用相关物理知识解决、解释相关问题的意识。 (8)乐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教师活动:展示蹦极、飞机牵引车拖飞机、跳板跳水运动员踩踏板、打台球等图片。 教师活动: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并描述物体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 人的自重向下拉弹性绳,弹性绳变长;牵引车拉飞机,飞机前进;跳板跳水运动员在起跳时会使踏板的形状上下摆动;台球杆撞击台球,球会飞出。 学生活动:列举身边的与力有关的例子。 新课讲解 一、力是什么 教师活动:讲解力的概念与单位。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物理学中力一般用F表示。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一下牛顿。 教师活动:讲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由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讨论某一个力时,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为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新课引入时所展示的4幅图片。 学生活动:找出屏幕上展示的4幅图片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师活动:理答。 按:理答要结合具体过程谈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形变和弹力 教师活动:讲解弹弹力、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弹性限度等概念。 撑竿、弹性绳等受到外力后会发生形变,且发生形变时有恢复原状的趋势。这时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在撤去外力时物体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有些物体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范性(塑性)。 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三、力的测量 教师活动: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图片。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教师活动:介绍胡克定律,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即可。 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R. Hooke , 1635 - 1703)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发现当弹簧或金属丝的伸长量不是太长时,它的伸长量跟其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后来叫做胡克定律。 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胡克定律制成的。 教师活动:展示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图。 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组成。 教师活动: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弹簧测力计,应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的大小应在它的量程内。 2.测量前,应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上。若不在,应校正“0”点。 3.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 教师活动: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生活动: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装有不同文具的文具袋的所受的重力。教师组织、观察,并作必要提醒和指导。 典题剖析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脚踢足球,脚是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用手向墙壁里按图钉,墙所受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手 C.磁铁具有磁力 D.推出手的铅球不受力 例2 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 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 C.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的作用 D.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答案:C 例3 下列的四个力中,不是弹力的是( ) 答案:D 例4 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施加4 N的拉力,并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 N B.4 N C.2 N D.8 N 答案:B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