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4张PPT)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第一课时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新课导入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感。4.背诵、默写诗歌。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代表作: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背景资料月夜忆舍弟点明了时间点明了事件点明了人物“家大舍小令外人”??在汉语称呼语系统中,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称呼自己的亲属用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用“家”,如“家父”“家母”等,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幼的用“舍”,如“舍弟”“舍侄”等,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用“令”,如“令尊”“令爱”等。诗题解析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shùshè朗读诗歌初步感知sàn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诗句解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中的亲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译文:虽有弟弟,但都离散各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一直,老是。何况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译文: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太平。1.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我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我读到了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2.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你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雁的意象:①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②代指书信、音信;③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⑤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合作探究深入理解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3.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明确: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4.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明确: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5.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主题思想1.杜甫是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诗。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4.《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_____,____。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随堂小测诗圣五言律现实主义5.“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6.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_____句(只填写序号)。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③ 1.了解与刘长卿有关的文学常识;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领会作者孤独寂寞、痛苦惆怅的情怀;4.背诵、默写诗歌。学习目标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为官两度遭贬,最后官职是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官场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重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背景资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qīnghuànzhéqīxiébáolián初步感知朗读诗歌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拜访。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停留,居留。只,仅仅。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一作“正摇落”你被贬至长沙,寂寞地住了三年,历史上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汉文帝算是明君,却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如何理解这凭吊的深意?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诗句解析首联:贾谊被贬,身世悲凉。颔联:情景交融,暗示时政。颈联:反语双关,无限愤懑。尾联:抑郁悲凉,痛苦无奈。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1.首联“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史悲--景悲--情悲--己悲)???2.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这两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两句连读,作者与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3.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4.尾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主题思想1.咏史诗的共同特色是什么???????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借古喻今、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2.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哪些关键内容???????弄清史实、体会意图、领悟情感、分析写法。???借古讽今写作手法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面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则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面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构思:??章法: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悲景衬悲情暗喻渲染环境反语、双关象征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可见本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本诗小结1.《长沙过贾谊宅》中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2.《长沙过贾谊宅》中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诗句是:__,_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3.《长沙过贾谊宅》中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唉声叹气也无济于事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的诗句是:__,__。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4.《长沙过贾谊宅》中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随堂小测5.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_____、_____、_______是押韵的。迟????时????知????6.“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此”指代什么?贾谊宅古诗词常常为了照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出现一些倒装的现象。本诗的第二联即是倒装语句,请将其还原为常规语序,并说说该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常规语序: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7.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贾谊的)凭吊有谁知情?(或:这一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一语双关/运用反语,巧妙讽刺当今皇帝的“无道”,抒发了诗人无辜被贬的抑郁悲凉之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悲”字,直贯篇末,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暗寓刘长卿悲苦命运。B.颔联通过“秋草”“寒林”“日斜”等景物描写,渲染贾谊宅萧条冷落的景象。C.诗中的“君”是对屈原和贾谊的尊称,“怜君”一句表达诗人与他们志同道合。D.这首怀古诗意蕴含蓄,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身世境遇同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8.尾联采用了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有何作用?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C第二课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逃脱。新课导入1.了解与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学习作者热爱祖国、刚直不阿的品质。4.背诵、默写诗歌。学习目标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廷供奉,韩愈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求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韩湘跟上来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zhàngbìzhāochóngwèishuāixiǔrǔ初步感知朗读诗歌biǎn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贬官。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这里指皇帝。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译文:早晨刚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至离京八千里路的潮州。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诗句解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指皇帝。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岂肯、哪能。译文: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译文: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描写环境。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尾联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应该有所打算。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译文: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首联:直言进谏,获罪被贬。颔联:忠心国事,抑郁难平。颈联:忧国思亲,悲壮怨愤。(借景抒情)尾联:话别侄孙,交代后事。明确:对比手法。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遣亦无怨悔。1.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合作探究深入理解2.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明确: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诉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3.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4.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横”与“拥”既写路途艰难,亦写仕途险恶,借景抒情,情悲且壮,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系家人的愁苦悲戚的心绪和深感前途渺茫的抑郁与忧思。5.试分析尾联的作用。(提示:结构与内容)明确: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使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本诗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上书进谏而遭贬一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使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本诗小结1.韩愈被“左迁”的缘由是(用原诗句回答)一封朝奏九重天2.点明作者报国之志的一句是: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写阴云笼罩秦岭,大雪拥塞蓝关的景色,抒发自己英雄失路的悲慨和对家人、国都的眷恋。4.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州,前路艰危,处处见悲,一路悲愤。随堂小测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6.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D温庭筠商山早行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新课导入1.了解与温庭筠有关的文学常识;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体会商旅之人的艰难与愁苦;4.背诵、默写诗歌。学习目标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他也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代表作有《梦江南》《望江南》等。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被贬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记载,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58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六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的心绪,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背景资料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yúnduóhúzhǐyìfú初步感知朗读诗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温庭筠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程,还一心思念故乡。首联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诗句解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译文:鸡鸣嘹亮,茅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寒霜。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一种落叶乔木。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译文: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的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野鸭。边沿曲折的池塘。译文: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景象,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在边沿曲折的池塘中嬉戏。尾联的作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首联:商队早行,心情悲凉。颔联:道路辛苦,羁旅愁思。颈联:枳花怒放,天色微明。尾联:孤独寂寞,思念家乡。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合作探究深入理解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3.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4.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1】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2】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意象叠加)5.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写晚春。枳花在三月开。槲树虽然在冬季枯黄,但冬天并不落叶,一直在树上要等到明年新叶萌发时,叶芽才将老叶拱落枝下。晚春为什么会有霜,因为“商山”在陕西的商洛地区,秦岭东段,气候变化大,在春天时飘雪结霜并不稀奇。6.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7.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①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异乡: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故乡: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②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异乡:故乡:凄清、冷寂;温馨、美好。8.这两幅不同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明确:——虚实结合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主题思想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本诗小结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_____,韵脚是______。五律āng2.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___有___(只填一字),互相映衬。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____________之情。动静思乡怀亲、急于返家4.诗中与“客行悲故乡”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随堂小测5.本诗首联描绘了“早行”怎样的景和情?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6.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7.“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x 课外古诗词诵读(朗读).mp3 长沙过贾谊宅.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