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5《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设计 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3、培养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收集处理数据 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3、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史性的认识,注重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二、教学准备: ???光具座、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 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 四、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和规律。 五、教学难点: 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并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并导入新课 复习凸透镜的特点,复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 2、看大屏幕上有一幅美丽金字塔的图画,举起你手中的凸透镜,你看到了什么? 师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题) 二、实验探究: (一)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废物瓶。 2、观察凸透镜的焦距及光具座上的标尺―――介绍物距、像距的定义并在标尺上认读。 3、安装实验器材:从左向右为:蜡烛 、 凸透镜、 光屏 ????注意使蜡烛的火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分别实验不同物距时的成像规律, 实验要求: 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三)进行实验: 学生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4)继续移近蜡烛, 使物距u=f,观察光屏上还能成像吗? (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像的情况 f=10cm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u>2f 2f >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 >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 正立 放大 虚像 u=f 不成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 三、老师插入flash动画观察物距、像距及像的动态变化规律: 要求学生从这几方面观察: 1.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及像的变化规律;成虚像时物距、像距及像的变化规律。 3.成实像时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成虚像时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 四、交流评估: 1、让各小组通过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和flash动画,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述己见。 五、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1、投影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2、文字表述: 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实像与物体在透镜两侧且倒立; 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六、课堂小结: 1、u>f时成实像,u?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物距(u) 像的 倒、正 像的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距(v)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虚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