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 (2)进一步了解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学习实验的一些基本技巧。 难点:用“控制变量”方法在实际中应用。 教学器材:自制降落伞、 教学过程 站在自己所在教师走廊,展示自己所制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看哪个所制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 科学探究的要素: 一、提出问题: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物理活动小组竞赛通知) 二、猜想与假设:(对话) 1.可能与降落伞的伞绳长有关? 2.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 3.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 4.可能与降落伞开始下落高度有关?(已控制高度) 5.可能与降落伞的总重量有关?(已控制质量)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 1.选择器材、仪器:①不同伞绳长、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总重量的降落伞;②米尺、③秒表、④天平 2.操作步骤: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多次实验,每次只改变一个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保持其它的因素不变。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正确选择、使用仪器,测量长度、时间和伞的面积。 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实验次数 降落伞伞绳长 降落伞的形状 降落伞的面积 降落伞滞留的时间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降落伞伞绳长 降落伞的形状 降落伞的面积 降落伞滞留的时间 1 1m 圆形 0.5m2 3.67s 2 1m 圆形 1m2 5.84s 3 1m 正方形 1m2 5.84s 4 1.5m 正方形 1m2 5.84s 5 1.5m 正方形 1m2 9.24s 五、分析与论证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比较(1) (2)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面积有关,伞的面积越大,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与面积有关 比较⑵和⑶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形状无关。 比较(3)和(4)两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伞绳长无关。 结论: 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伞的面积有关,而与伞的形状和伞绳的长度无关。 每一个影响探究结果的因素,都可以叫做一个变量。在有多个变量影响探究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让某一个变量改变数值,保持其它的变量值不变,以便确定这个变量对探究结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变量唯一。 六、评估、交流与合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测量自己鞋底的面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