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运动的入门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学习运动,对于宏观物体的运动,学生较易掌握,但缺乏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觉轰击,引课激趣;对于微观世界的运动,学生了解较少,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并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完成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易于学生理解。 2、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于初二学生,物理是一门新课,由于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之初表现的差别较大,有的非常优秀,课上活跃,成绩较好;也有的表现的不能适应,课上回答问题不积极,成绩较差。为此,课前将学生按优差搭配就近分成学习小组,个别同学实行“一帮一”绑定。 3、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尽量布置人人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动脑参与、动手参与、动情参与”,避免活动为“优等生当演员,学困生当观众”。 在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让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和成功的机会。设计问题时注意层次性,让不同学生都成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必要时可通过系列问题串的形式,给予了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推理的空间,通过一系列学生身边耳濡目染的材料,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思,通过讨论、交流,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使优等生能“吃饱”,大部分学生能“吃好”,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生搬硬套任何模式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我校学生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在“洋思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校特色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3)、了解物质的内部组成和微观世界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多媒体图片,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的物体的运动要有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宏观世界的机械运动、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五、教学难点 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六、教学准备 1、上网搜集图片和物理资料制作课件、设计教学过程 2、每小组准备一个烧杯、清水、红墨水、花露水备用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课激趣 幻灯片播放图片——草原上奔跑的马群、都市里滚滚的车流、刘翔110米跨栏、人造卫星、天体的运动等 1、宏观世界的机械运动 自主学习: 阅读20-21页“宏观物体的运动”完成下列问题(幻灯片播放): (1)、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 ,物质世界是个 的世界。 (2)、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 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3)、物理学中,把 叫机械运动。例如 、 。(除课本上、幻灯片中举的例子外) (4)根据运动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 和 。 教师鼓励同学举手回答,提问时优先找中下等的同学,之后若回答正确,则提出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如有不当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同学更正,促使其进步,实在不行再由其他同学更正并给与期望性评价。 小组交流:宇宙中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小组展示:向全班汇报小组共同的见解,提出疑问,由其他组同学解答或教师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学困生知识达标,大部分学生知识巩固,优等生通过设疑、答疑,提升能力。 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幻灯片展示蜜蜂采蜜、煮汤圆、炖肉的图片,设疑激趣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微观世界的运动”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幻灯片播放): (1)、物体是由 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 。 (2)、物质有 、 、 三种状态,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 有关。 (3)、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 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 和在周围绕着它运动的 组成的。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 模型。原子核由 、 组成,质子、中子则由叫 的更小粒子组成。 教师鼓励同学举手回答,提问时优先找中下等的同学,之后若回答正确,则提出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如有不当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刚才这位同学更正,促使其进步,实在不行再由其他同学更正并给与期望性评价。(并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物质的三种状态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分组实验探究 1、把一滴红墨水滴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过一会儿,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用手按住花露水的按钮,喷出一些花露水,你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组成的,你是怎么知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呢?请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小组展示:向全班汇报小组共同的见解,提出疑问,由其他组同学解答或教师点拨。 幻灯片展示——二氧化氮与空气的扩散现象的图片,请同学们再次体验分子的运动。 知识拓展——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师: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幻灯片展示: 1、道尔顿原子模型 ( 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模型( 1913 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 1927 年-- 1935 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师: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幻灯片播放): 电子云模型 1、下列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汽车飞驰 B、火箭升空? ?C、蝴蝶飞舞 ? D、铁钉生锈 2、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浓荫夏日长 B、楼台倒影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3、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进行正确排列的是(??)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4、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 八、教学反思 1、教学流程: (1)播放图片,创设情境,引课激趣 (2)自主学习第一部分内容,小组交流,小组展示 (3)教师点拨,个别辅导,评价激励 (4)自主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辅助教学 (5)探究实验,由现象到本质加以讨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之间合作回答问题 (6)知识拓展——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7)当堂训练,巩固提升 2、学生反应,本节课效果不错。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每个同学都能“动脑参与、动手参与、动情参与”,通过讨论、交流,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本课突出了重点,最满意的地方是通过创新性的探究实验,由现象到本质加以讨论,成功地突破了“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这个难点。 3、本节课能基本上达到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但在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设计上做到了,但实际效果不是太理想,有的学生放不开,以后还要多鼓励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活动,循序渐进,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