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水利工程兴修是历代政府极为重视之事。明朝时期:政府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明清时期( )
A.水利建设最为繁荣 B.灌溉技术不断创新
C.高度重视水运交通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2.从武则天起,唐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中央军队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而唐中后期,杭州、扬州、开封等地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这说明( )
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B.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势力
C.唐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 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3.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B.丝绸、白瓷是常见的商品
C.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 D.当地人普遍穿棉质的衣服
4.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因各地至京的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钱,免赴京当班。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规定一律纳银,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不许私自赴京当班。材料反映出明朝中期以后( )
A.出现“计工受值”的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纳银代役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班匠逃役使纳银代役成为主流
5..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6.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商馆于一身。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北京是经贸中心 B.闭关政策的影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区域商帮的发展
7.明朝官员唐枢在《御倭杂著》中提出“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中国与夷,各擅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唐枢旨在( )
A.提倡中外通商政策 B.批判唯利是图观念
C.倡导华夷平等理念 D.强调中外物产差异
8.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这反映了当时( )
A.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B.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黑奴贸易引发“价格革命” D.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
9.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0.下图反映了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该:图信息表明
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工业制造品原材料食品食品原材料工业制造品
A.英国向海外大量销售原料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工业革命扩展到世界各地 D.工业革命影响英国贸易需求
11.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计划性,并出现了所谓“石油大王”“钢铁大王”,这种现象是指( )
A.资本主义杜绝自由竞争 B.资本主义出现垄断组织
C.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 D.资本主义本质发生改变
13.下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4.清末上海郊区中等以上人家的婚礼流程大同小异,一般有九个步骤,需十多天。到了1919年,当地棉纱厂女工,大多数周日结婚,周一就去上班了。这主要说明( )
A.西方文化传播促使婚俗简化 B.经济因素深刻影响婚俗形态
C.社会各阶层的婚俗出现趋同 D.工业发展颠覆传统婚俗形态
15.轮船进人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16.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经济大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成为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同时,他还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17.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8.美国总统胡佛说:“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 B.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 D.资本主义私有制
19.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20.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总统(1981—1989)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这样写道:“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心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其提出背景是( )
A.全面实现了国有化 B.经济发展陷人“滞胀”
C.福利社会已经建成 D.凯恩斯主义盛行
21.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
A.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片 B.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C.科技革命及经营者革命的推动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22.自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集体农庄中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3.“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对农业的投资达41.8亿元,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55年的6.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
A.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 B.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 D.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
24.下面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数据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 )
类型
年份 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25.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6.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27.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A.《布雷顿森林协议》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经济展望声明》
28.1951年,西欧六国政府签订《巴黎条约》,建立了一个管理煤钢事务的超国家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六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
①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 ②促进六国经济发展
③推动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 ④建立独立防务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下列观点中与材料所体现的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0.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主张( )
A.实行仁政来恢复人的善性 B.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C.一切要顺应自然 D.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二、非选择题(2题,31题26分,32题29分,共55分)
31.(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经济自战国以后,一直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1865年英国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荣氏家族的保兴面粉厂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材料四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十六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概括与此发展状况相关的农村政策。(10分)
(4)从材料四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针对这一结果分别说明理由。(4分)
32.(29分)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7分)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9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9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4分)
历史答案
1~5:DCDCC 6~10:DABAD 11~15:CBCBD
16~20:DCACB 21~25:CCBCB 26~30:BBADB
31.(1)条件: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封建化改革;④生产力的进步。(6分)
(2)影响:导致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出现(出现新的生产剥削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经济结构变动)。(6分)
(3)状况:农业不断发展;相关政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分)
(4)好的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水平;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4分)
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种地不赚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频繁调整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不利于投人增加。(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6分)
32.(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4分,任答2点)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3分)
(2)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6分,任答3点)显著特点:资本扩张。(3分)
(3)问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6分,任答2点)
观点: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3分)
(4)基本认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既要主动融入,又要保持民族性;全球化利弊并存,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