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
选择题
1.
“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
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B.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导致了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
2.
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
C.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3.
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
A.巩固儒学地位
B.推进新政实施
C.务求人事周洽
D.标榜改革成效
4.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
?
?

A.经济控制逐步弱化
B.传统义利观念废弛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政策未能实施
5.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6.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
?
?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7.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

A.显示世家大族高贵血统
B.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特权
C.保证所选官员文化素质
D.推动选官制度公平公正
8.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
?

A.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
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9.
北魏孝文帝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洛阳是所谓“中夏正音”所在之地。可见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
?

A.保障北魏政权粮食供应
B.推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C.改变鲜卑贵族保守气息
D.完成南下伐齐统一大业
10.
北魏皇室以黄帝后裔自称,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祭尧、舜、禹、周文王、孔子,并表示迁都洛阳是为了兴复“周业”;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开始仿周制营建洛阳。这反映了孝文帝(????????)
A.尊崇儒学的思想
B.恢复周制的意志
C.托古改制的态度
D.继承传统的决心?
11.
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
?
?
?

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B.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
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D.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12.
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
?
?
?

A.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
B.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
C.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13.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
A.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
B.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C.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
D.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14.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16.
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
A.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
B.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C.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
D.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
17.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放弃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祀,改为圆丘祭天、方泽祭地和以祖宗配天,把君临中原的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郁律奉为太祖,位列太庙。这些举措旨在(????????)
A.革除鲜卑族落后习俗
B.承继华夏文化正统地位
C.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D.消解旧贵族的政治阻挠?
18.
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
B.促进人口增加
C.缩小贫富差距
D.加速汉化进程
19.
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
A.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
B.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
C.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
D.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二、
材料分析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镇下置戍,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
23.
材料:继实行均田制之后,孝文帝于486年,又下令实行三长制。三长制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是用来代替宗主督护的基层政治制度。宗主督护制度是自东汉以来,世族门阀地主发展和农民奴化的产物,北魏前期采用这一制度,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一旦政权巩固,就必然要设法废除,代之以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制度。三长要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度和实行三长制是对世家大族的一次沉重打击,所以有不少守旧派反对。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实行三长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实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和影响。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卫飒、任延等地方官着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江南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汉末,“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中原大乱,民众深受战争的苦难而四散逃离,而此时“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遂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地方官员在江南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宋武帝时期,青州刺史申恬在防御边境的同时,努力劝课农桑,修筑水利工程,使齐地“二三年间,遂皆优实”。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昌国(郡)初为蛮地,俗不知学。(阮)弥之教之稼啌,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器。”地方官还采取措施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化解彼此矛盾,“编户属籍”,“自是商旅流通,安居乐业”。雍州刺史张邵,至襄阳,筑长国,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南朝地方官以廉洁奉公的精神,把安民、富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在江南开发的大潮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事迹被史家写史立传、被百家修祠树碑颂念,为后代树立了“循吏”“良吏”的楷模。
——摘编自杨钰侠《南朝地方官吏对开发江南地区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地方官员开发江南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ADBCB
BBABC
BAAAC
DBADB
二、
材料分析题
21.
(1)改镇、戍成为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
(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22.
(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捆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
(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
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23.
(1)背景: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政权的巩固;均田制的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弊病。
(2)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影响: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国家赋税收入增加,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巩固北魏政权;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对后世的基层组织建设影响深远。
24.
(1)原因:两汉时期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奠定基础;北人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孙吴政权的得力措施;南方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措施:广辟农田,劝课农桑;设立学校,教化民众;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兴修水利,提高防灾救荒能力。
意义: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江南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为后世治理江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