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1·房山模拟)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2.(2021·房山模拟)学者研究认为,秦朝时期的中国是第一个发现南海诸多岛屿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国家在地图上将南沙的岛、礁、沙、滩一一标明,并划出南沙与异国的疆界。元朝政府设白沙水军,负责南海海域巡逻。清朝前期,整个南海诸岛海域都在海口、崖州和儋州营的巡逻、防守范围之内。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南海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
C.中国历代重视维护领海主权 D.古代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3.(2021·房山模拟)下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示意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①到②产粮区的变化说明政府抑商政策有效
B.大运河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C.③与②比粮食主产区面积缩小说明农业萎缩
D.明清时期高产作物传入使江南成为粮食中心
4.(2021·房山模拟)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著作为(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农书》 D.《本草纲目》
5.(2021·房山模拟)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21·房山模拟)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  )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7.(2021·房山模拟)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上海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B.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8.(2021·房山模拟)1924年1月4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信中说道:“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从孙中山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待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及对待工人阶级政党及其经济组织的态度上。”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有推动作用
B.国民党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国共两党直接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
9.(2021·房山模拟)“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10.(2021·房山模拟)下列新中国外交政策及成就与国际形势对应正确的是(  )
  国际形势 新中国外交
A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开始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二战后欧洲开始走向联合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 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A.A B.B C.C D.D
11.(2021·房山模拟)《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以遗嘱处分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自1540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了《遗嘱法令》后,一切不动产都可以用遗嘱处分。对材料中古罗马与英国的法律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①遗嘱具有法律方面的效力 ②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③英国法律均来自于罗马法 ④新贵族用法律来保障人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2021·房山模拟)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
1825年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年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年 奥地利和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
13.(2021·房山模拟)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每年有数千艘船运来紧压的生棉包。成千上万的工人负责将这些生棉包通过货车、火车运送到欧洲的纺纱厂。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在孟买阿波罗码头,美国南部种植园,商人们都紧张地等待着“利物浦价格”。材料反映了(  )
A.奴隶制度是利物浦聚集财富的手段
B.英国已成为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
C.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美国南部成为英国掠夺原料的殖民地
14.(2021·房山模拟)柯立芝总统时期,政府给大企业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1922年起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工程局,制订行业法规;里根总统执政后,大规模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促进了经济复苏。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柯立芝繁荣”表明国家干预效果明显 ②罗斯福政府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里根政府放弃国家干预,实行市场经济 ④经济政策随着时代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2021·房山模拟)有人评价一部作品是“浪漫主义抒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这部作品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1·房山模拟)“评价理学”
材料一
明成祖曾说:“朕惟昔者圣王继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六经之道明,则天地圣人之心可见,而至治之功可成。六经之道不明,则人之心术不正,而邪说暴行寻蠹害。”
材料二
清朝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材料三
胡适对理学家朱熹的“补格物传”作了阐释,认为“即物而穷其理”是通过研究具体事物而寻出物的道理来,“这便是归纳的精神”;“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同时,胡适指出,程朱的格致说,作为科学方法,其本身也有一大缺点:“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没有假设,便用不着实验。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胡适又指出,“宋儒虽说‘即物而穷其理’,但他们终不曾说出怎样下手的方法”。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理学的看法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适对理学的评价及其原因。
17.(2021·房山模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期
材料一
有学者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节点,对党的历史进行分期,整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分期示意图”如下: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党史分期应突出党的发展历程,即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制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执行情况。同时,应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即中国共产党发挥的社会历史作用与突出贡献。
(1)在材料一①②③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一“示意图”中的两个时期,说明这样分期的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认识。
18.(2021·房山模拟)黎塞留
时间 黎塞留的生平
1585—1615年 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14年作为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他是17世纪法国的外交家、政治家。
1616年 被任命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国务秘书。集合军队对付贵族的联合反抗,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向各省派遣钦差审计官,监管地方司法、行政、财政、警察等事务,钦差审计官直接对中央国务会议负责。
1624年 被任命为宰相。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法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在海外与荷兰竞争,扩大加拿大殖民地,并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找寻市场。
1625年 把哈布斯堡王室(德意志、西班牙君主属于此王室)看作最危险的敌人,通过灵活的策略,形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改变了法国屈从西班牙的政策。
1630年 创办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法兰西报》,并将其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
1635年 领导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最终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逐渐取代了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地位。
1635年 创立法兰西研究院。这座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方能投票补选,入选的院士被称为“不朽者”,孟德斯鸠、雨果、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入选。法兰西研究院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
依据上表材料,从社会转型角度,结合所学,对黎塞留推行的措施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2021·房山模拟)人口迁移
材料一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国内移民现象是闯关东、走西口。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关东之所以叫“闯”,是因为清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内地人迁入。随着日、俄势力不断蚕食东北,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许多人扶老携幼逃亡武汉、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
材料三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分别画出“闯关东”、“走西口”的主要路线。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三条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要求:多角度思考,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21·房山模拟)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列宁阅读了许多苏俄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1921年2月写成《农民问题提纲初稿》,其中提出:满足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同意使税额与农民积极性相适应的原则;在缴足税款后,农民获得更大的自由来运用和支配其纳税以外的余粮。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21年6月列宁对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不久后,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他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创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第一年产值达到250万美元。几年后,铅笔厂的产品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市场需要,还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很快成为世界上较大的铅笔厂之一。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新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出土的青铜器形制颇为相似,这说明当时四川、湖南、河南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D正确;
A错误,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交流,不是独立发展,各具特点;
C错误,材料能够看出文明交流,但是“频繁”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出土文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2.【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前期,历代政府都在南海诸岛海域进行一系列管辖活动,这体现了中国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所以C正确;
材料内容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所以A错误;
材料强调了历代王朝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海南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
材料体现了对南海诸岛及海域的管辖,没有体现“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对领海主权的维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到清朝中国采取措施加强对海南诸岛海域的管理,这体现了中国重视维护领海主权。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运河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的信息和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才会出现图片中的变化,B项正确;
从图片中不能看出政策的变动,排除A;
农业萎缩的说法错误,排除C;
江南成为粮食中心与高产作物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其主要是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北朝的贾思勰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其代表作《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故C项正确;
A是数学专著,排除A;
《农书》是元代的,排除C;
《本草纲目》是医学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朝的贾思勰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其代表作《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5.【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可得出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生活受到中国的影响。根据“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②④D项正确;
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没有开辟海外市场,故①③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通过排除法较为简单。
6.【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魏源“师夷”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维新派在魏源“变古”基础上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因此C正确;
A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变古”不相符;
D错误,清末新政涉及的是学习西方制度,与“师夷”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源的新思想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7.【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涉及外资企业、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民族工业及民用企业,其共同特征是采取机器生产,体现了经济的近代化特征,因此B正确;
A错误,材料企业不仅出现在上海地区;
C错误,材料企业不仅涉及民族工业;
D错误,材料企业不仅涉及民族资本主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工业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四类企业,得出其共同点在于采取机器化生产,带有近代经济特征。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分析可知:共产国际在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起了推动作用,A正确;
B错误,说法错误;
C错误,国民党不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D错误,此次合作的目标是北洋军阀,不是抗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颁布法律文件,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
A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但不能说明建国初期忽视了环境保护;
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管理机制的完善;
C错误,材料只涉及环保方面的法律,不能以此得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颁布法律文件,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10.【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在新时期坚持“和平与发展“ 是时代的主题,D项正确;
美苏两格局正式形成是1955年,开始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排除A;
二战后欧洲开始走向联合是1951年,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
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是在70年代,与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国际形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11.【答案】A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遗嘱处分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一切不动产都可以用遗嘱处分”等信息得出:①遗嘱具有法律方面的效力正确;而根据遗嘱处分私有财产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原则,②正确;③错误,英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罗马法,“英国法律均来自于罗马法 ”说法不正确;光荣革命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才掌握政权,与材料时间不相符,因此 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及其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12.【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法国大革命后,俄国受其影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展,而波兰和奥地利、普鲁士等国要求独立,民族意识觉醒,这说明受拿破仑战争影响,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B正确;
A错误,废除农奴制只涉及俄国,不能完全概括材料内容;
C错误,材料体现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国家的影响,没有联系说法错误;
D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西欧国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拿破仑战争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波兰、奥地利和普鲁士独立意识增强,说明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13.【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C正确;
A错误,利物浦聚集财富通过贸易,不是奴隶制度;
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轻工业兴起,材料反映的棉纺织业也属于轻工业;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14.【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工程局,制订行业法规”分析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②正确;结合材料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干预,再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的转变得出经济政策随着时代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④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柯立芝繁荣”时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①错误;里根政府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5.【答案】A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浪漫主义抒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分析可知:与之相符合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A正确;
B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
C错误,《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但是没有涉及对婚姻自由的歌颂;
D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文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16.【答案】(1)不同看法:材料一赞扬理学,理学有利于维护统治,有助于修身正心。
材料二批判理学,理学忽视人正当的欲望,扼杀了人性。
(2)评价:胡适一方面肯定了理学思想中“格物致知”反映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指出理学,只注重明道德之善,缺乏科学实验的实证方法。
原因:随着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一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因此,西方思想中的理性和科学精神受到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崇;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等借鉴西方思想,主张“民主”和“科学”,同时也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思想方法,以减少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朕惟普者圣王终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得出材料一认为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根据“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敕矣。”得出材料二认为理学束缚扼杀了人性。
(2)评价:根据“即见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得出认为理学中蕴含的科学的方法;根据“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得出理学中缺乏实验的成分。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可从理学的僵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宣扬民主与科学的需要等角度概括。
故答案为:
(1)材料-认为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材料二认为理学束缚扼杀了人性。
(2)评价:认为理学中蕴含的科学的方法;理学中缺乏实验的成分。原因:理学的僵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宣扬民主与科学的需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表现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首先搞清楚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其次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1)内容:①遵义会议②1956年9月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分期的理由(示例):
第一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这个时期为党成立并从幼稚走向成熟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还没有能够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但已开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进行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其制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
第二时期: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得到全党公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党的领导状况看,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已经成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断发展,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个时期:自1956年9月中共八大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个时期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有过成功,也有过曲折。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党与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一系列建设成就,如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及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个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探索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全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的内容和所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图①是贵州的遵义会议;图②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图③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图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2)根据所学可得出选择二、三时期。原因:可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划分,可得出材料中的分期是以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作为划分标准的。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根据“同时应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即中国共产党发挥的社会历史作用与突出贡献。”并结合中共的发展历程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故答案为:(1)内容:①遵义会议②1956年9月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第一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这个时期为党成立并从幼稚走向成熟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还没有能够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但已开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进行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其制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
第二时期: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得到全党公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党的领导状况看,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已经成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断发展,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个时期:自1956年9月中共八大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个时期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有过成功,也有过曲折。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党与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一系列建设成就,如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及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个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探索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全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相关知识,难度较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解读示例:(背景)16—17世纪世界历史向近代转型。当时法国国内封建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弱小,资本主义发展。外部强国林立,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激烈。(措施及作用)黎塞留任职期间,政治上打压贵族,监管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法国专制王权进入极盛时期。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海外殖民地,推动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以灵活的手段打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创办《法兰西报纸》和法兰西研究院,目的虽然是控制思想,强化专制王权,但在传播启蒙思想、弘扬法兰西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结或认识)综上,黎塞留虽出身于法国贵族,但他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了法国统一和富强;客观上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资产阶级成长,推动了法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本题答题的主要思路以从16-17世纪的时间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的特点,结合黎塞留的措施回答其作用,最后进行总结也就是回答黎塞留措施的影响。
故答案为:
解读示例:((背景)16--17世纪世界历史向近代转型。当时法国国内封建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弱小,资本主义发展。外部强国林立,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激烈。(措施及作用)黎塞留任职期间,政治上打压贵族,监管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法国专制王权进入极盛时期;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海外殖民地,推动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以灵活的手段打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创办《法兰西报纸》和法兰西研究院,目的虽然是控制思想,强化专制王权,但在传播启蒙思想、弘扬法兰西划高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式认识)综上,黎塞留虽出身于法国贵族,但他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了法国统一和富强;客观上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资产阶级成长,推动了法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黎塞留推行的措施进行解读。答题的关键是从黎塞留推行的措施的背景、措施以及影响入手回答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9.【答案】(1)(地图略)主要线路方向基本正确,且用箭头标注。
(2)影响因素:如:
政府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
战争方面因素: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导致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由东北迁往关内,由沦陷区迁往根据地和大后方。
自然环境因素:人地矛盾影响人口的迁移。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迁移。20世纪40年代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导致大量的河南人迁往关中、西北等地区。
经济发展因素:清朝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不发达,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形成移民活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根据信息要求,在图中描绘即可。
(2)根据材料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小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等信息可知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根据材料“西晋永康元处(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可知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阐述战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方面作答即可。根据材料“走西口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闲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可知经济发展因素影响人口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围绕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方面展开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略
(2) 影响因素:如:
政府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
战争方面因素: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导致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由东北迁往关内,由沦陷区迁往根据地和大后方。
自然环境因素:人地矛盾影响人口的迁移。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迁移。20世纪40年代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导致大量的河南人迁往关中、西北等地区。
经济发展因素:清朝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不发达,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形成移民活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口的迁徙。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来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0.【答案】评析示例:(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允许私人和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特点)体现了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的特点。(效果及评价)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满足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同意使税额与农民积极性相适应的原则;在缴足税款后,农民获利更大的自由来运用和支配其纳税以外的余粮”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以及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的角度概括其背景。同时可根据“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他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创办铅笔厂”等内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最后再评价其积极的影响。
故答案为: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允许私人和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特点)体现了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的特点。(效果及评价)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和史料实证。
1 / 1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1·房山模拟)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出土的青铜器形制颇为相似,这说明当时四川、湖南、河南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D正确;
A错误,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交流,不是独立发展,各具特点;
C错误,材料能够看出文明交流,但是“频繁”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出土文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2.(2021·房山模拟)学者研究认为,秦朝时期的中国是第一个发现南海诸多岛屿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国家在地图上将南沙的岛、礁、沙、滩一一标明,并划出南沙与异国的疆界。元朝政府设白沙水军,负责南海海域巡逻。清朝前期,整个南海诸岛海域都在海口、崖州和儋州营的巡逻、防守范围之内。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南海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
C.中国历代重视维护领海主权 D.古代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前期,历代政府都在南海诸岛海域进行一系列管辖活动,这体现了中国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所以C正确;
材料内容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所以A错误;
材料强调了历代王朝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海南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
材料体现了对南海诸岛及海域的管辖,没有体现“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对领海主权的维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到清朝中国采取措施加强对海南诸岛海域的管理,这体现了中国重视维护领海主权。
3.(2021·房山模拟)下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示意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①到②产粮区的变化说明政府抑商政策有效
B.大运河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C.③与②比粮食主产区面积缩小说明农业萎缩
D.明清时期高产作物传入使江南成为粮食中心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运河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的信息和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才会出现图片中的变化,B项正确;
从图片中不能看出政策的变动,排除A;
农业萎缩的说法错误,排除C;
江南成为粮食中心与高产作物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其主要是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4.(2021·房山模拟)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著作为(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农书》 D.《本草纲目》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北朝的贾思勰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其代表作《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故C项正确;
A是数学专著,排除A;
《农书》是元代的,排除C;
《本草纲目》是医学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朝的贾思勰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其代表作《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5.(2021·房山模拟)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可得出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生活受到中国的影响。根据“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②④D项正确;
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没有开辟海外市场,故①③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通过排除法较为简单。
6.(2021·房山模拟)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  )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魏源“师夷”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维新派在魏源“变古”基础上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因此C正确;
A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变古”不相符;
D错误,清末新政涉及的是学习西方制度,与“师夷”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源的新思想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7.(2021·房山模拟)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上海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B.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涉及外资企业、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民族工业及民用企业,其共同特征是采取机器生产,体现了经济的近代化特征,因此B正确;
A错误,材料企业不仅出现在上海地区;
C错误,材料企业不仅涉及民族工业;
D错误,材料企业不仅涉及民族资本主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工业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四类企业,得出其共同点在于采取机器化生产,带有近代经济特征。
8.(2021·房山模拟)1924年1月4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信中说道:“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从孙中山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待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及对待工人阶级政党及其经济组织的态度上。”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有推动作用
B.国民党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国共两党直接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分析可知:共产国际在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起了推动作用,A正确;
B错误,说法错误;
C错误,国民党不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D错误,此次合作的目标是北洋军阀,不是抗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
9.(2021·房山模拟)“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颁布法律文件,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
A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但不能说明建国初期忽视了环境保护;
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管理机制的完善;
C错误,材料只涉及环保方面的法律,不能以此得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颁布法律文件,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10.(2021·房山模拟)下列新中国外交政策及成就与国际形势对应正确的是(  )
  国际形势 新中国外交
A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开始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二战后欧洲开始走向联合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 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在新时期坚持“和平与发展“ 是时代的主题,D项正确;
美苏两格局正式形成是1955年,开始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排除A;
二战后欧洲开始走向联合是1951年,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
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是在70年代,与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国际形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11.(2021·房山模拟)《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以遗嘱处分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自1540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了《遗嘱法令》后,一切不动产都可以用遗嘱处分。对材料中古罗马与英国的法律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①遗嘱具有法律方面的效力 ②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③英国法律均来自于罗马法 ④新贵族用法律来保障人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遗嘱处分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一切不动产都可以用遗嘱处分”等信息得出:①遗嘱具有法律方面的效力正确;而根据遗嘱处分私有财产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原则,②正确;③错误,英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罗马法,“英国法律均来自于罗马法 ”说法不正确;光荣革命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才掌握政权,与材料时间不相符,因此 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及其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12.(2021·房山模拟)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
1825年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年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年 奥地利和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
【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法国大革命后,俄国受其影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展,而波兰和奥地利、普鲁士等国要求独立,民族意识觉醒,这说明受拿破仑战争影响,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B正确;
A错误,废除农奴制只涉及俄国,不能完全概括材料内容;
C错误,材料体现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国家的影响,没有联系说法错误;
D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西欧国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拿破仑战争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波兰、奥地利和普鲁士独立意识增强,说明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13.(2021·房山模拟)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每年有数千艘船运来紧压的生棉包。成千上万的工人负责将这些生棉包通过货车、火车运送到欧洲的纺纱厂。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在孟买阿波罗码头,美国南部种植园,商人们都紧张地等待着“利物浦价格”。材料反映了(  )
A.奴隶制度是利物浦聚集财富的手段
B.英国已成为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
C.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美国南部成为英国掠夺原料的殖民地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C正确;
A错误,利物浦聚集财富通过贸易,不是奴隶制度;
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轻工业兴起,材料反映的棉纺织业也属于轻工业;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14.(2021·房山模拟)柯立芝总统时期,政府给大企业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1922年起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工程局,制订行业法规;里根总统执政后,大规模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促进了经济复苏。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柯立芝繁荣”表明国家干预效果明显 ②罗斯福政府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里根政府放弃国家干预,实行市场经济 ④经济政策随着时代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工程局,制订行业法规”分析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②正确;结合材料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干预,再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的转变得出经济政策随着时代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④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柯立芝繁荣”时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①错误;里根政府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5.(2021·房山模拟)有人评价一部作品是“浪漫主义抒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这部作品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浪漫主义抒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分析可知:与之相符合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A正确;
B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
C错误,《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但是没有涉及对婚姻自由的歌颂;
D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文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1·房山模拟)“评价理学”
材料一
明成祖曾说:“朕惟昔者圣王继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六经之道明,则天地圣人之心可见,而至治之功可成。六经之道不明,则人之心术不正,而邪说暴行寻蠹害。”
材料二
清朝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材料三
胡适对理学家朱熹的“补格物传”作了阐释,认为“即物而穷其理”是通过研究具体事物而寻出物的道理来,“这便是归纳的精神”;“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同时,胡适指出,程朱的格致说,作为科学方法,其本身也有一大缺点:“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没有假设,便用不着实验。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胡适又指出,“宋儒虽说‘即物而穷其理’,但他们终不曾说出怎样下手的方法”。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理学的看法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适对理学的评价及其原因。
【答案】(1)不同看法:材料一赞扬理学,理学有利于维护统治,有助于修身正心。
材料二批判理学,理学忽视人正当的欲望,扼杀了人性。
(2)评价:胡适一方面肯定了理学思想中“格物致知”反映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指出理学,只注重明道德之善,缺乏科学实验的实证方法。
原因:随着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一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因此,西方思想中的理性和科学精神受到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崇;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等借鉴西方思想,主张“民主”和“科学”,同时也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思想方法,以减少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朕惟普者圣王终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得出材料一认为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根据“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敕矣。”得出材料二认为理学束缚扼杀了人性。
(2)评价:根据“即见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得出认为理学中蕴含的科学的方法;根据“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得出理学中缺乏实验的成分。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可从理学的僵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宣扬民主与科学的需要等角度概括。
故答案为:
(1)材料-认为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材料二认为理学束缚扼杀了人性。
(2)评价:认为理学中蕴含的科学的方法;理学中缺乏实验的成分。原因:理学的僵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宣扬民主与科学的需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表现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首先搞清楚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其次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17.(2021·房山模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期
材料一
有学者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节点,对党的历史进行分期,整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分期示意图”如下: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党史分期应突出党的发展历程,即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制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执行情况。同时,应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即中国共产党发挥的社会历史作用与突出贡献。
(1)在材料一①②③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一“示意图”中的两个时期,说明这样分期的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认识。
【答案】(1)内容:①遵义会议②1956年9月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分期的理由(示例):
第一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这个时期为党成立并从幼稚走向成熟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还没有能够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但已开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进行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其制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
第二时期: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得到全党公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党的领导状况看,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已经成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断发展,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个时期:自1956年9月中共八大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个时期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有过成功,也有过曲折。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党与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一系列建设成就,如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及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个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探索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全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的内容和所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图①是贵州的遵义会议;图②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图③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图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2)根据所学可得出选择二、三时期。原因:可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划分,可得出材料中的分期是以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作为划分标准的。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根据“同时应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即中国共产党发挥的社会历史作用与突出贡献。”并结合中共的发展历程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故答案为:(1)内容:①遵义会议②1956年9月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第一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这个时期为党成立并从幼稚走向成熟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还没有能够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但已开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进行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其制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
第二时期: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得到全党公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党的领导状况看,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已经成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断发展,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个时期:自1956年9月中共八大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个时期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有过成功,也有过曲折。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党与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一系列建设成就,如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及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个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这个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探索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全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相关知识,难度较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2021·房山模拟)黎塞留
时间 黎塞留的生平
1585—1615年 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14年作为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他是17世纪法国的外交家、政治家。
1616年 被任命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国务秘书。集合军队对付贵族的联合反抗,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向各省派遣钦差审计官,监管地方司法、行政、财政、警察等事务,钦差审计官直接对中央国务会议负责。
1624年 被任命为宰相。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法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在海外与荷兰竞争,扩大加拿大殖民地,并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找寻市场。
1625年 把哈布斯堡王室(德意志、西班牙君主属于此王室)看作最危险的敌人,通过灵活的策略,形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改变了法国屈从西班牙的政策。
1630年 创办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法兰西报》,并将其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
1635年 领导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最终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逐渐取代了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地位。
1635年 创立法兰西研究院。这座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方能投票补选,入选的院士被称为“不朽者”,孟德斯鸠、雨果、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入选。法兰西研究院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
依据上表材料,从社会转型角度,结合所学,对黎塞留推行的措施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读示例:(背景)16—17世纪世界历史向近代转型。当时法国国内封建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弱小,资本主义发展。外部强国林立,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激烈。(措施及作用)黎塞留任职期间,政治上打压贵族,监管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法国专制王权进入极盛时期。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海外殖民地,推动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以灵活的手段打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创办《法兰西报纸》和法兰西研究院,目的虽然是控制思想,强化专制王权,但在传播启蒙思想、弘扬法兰西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结或认识)综上,黎塞留虽出身于法国贵族,但他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了法国统一和富强;客观上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资产阶级成长,推动了法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本题答题的主要思路以从16-17世纪的时间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的特点,结合黎塞留的措施回答其作用,最后进行总结也就是回答黎塞留措施的影响。
故答案为:
解读示例:((背景)16--17世纪世界历史向近代转型。当时法国国内封建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弱小,资本主义发展。外部强国林立,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激烈。(措施及作用)黎塞留任职期间,政治上打压贵族,监管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法国专制王权进入极盛时期;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海外殖民地,推动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以灵活的手段打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创办《法兰西报纸》和法兰西研究院,目的虽然是控制思想,强化专制王权,但在传播启蒙思想、弘扬法兰西划高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式认识)综上,黎塞留虽出身于法国贵族,但他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了法国统一和富强;客观上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资产阶级成长,推动了法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黎塞留推行的措施进行解读。答题的关键是从黎塞留推行的措施的背景、措施以及影响入手回答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9.(2021·房山模拟)人口迁移
材料一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国内移民现象是闯关东、走西口。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关东之所以叫“闯”,是因为清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内地人迁入。随着日、俄势力不断蚕食东北,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许多人扶老携幼逃亡武汉、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
材料三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分别画出“闯关东”、“走西口”的主要路线。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三条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要求:多角度思考,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地图略)主要线路方向基本正确,且用箭头标注。
(2)影响因素:如:
政府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
战争方面因素: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导致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由东北迁往关内,由沦陷区迁往根据地和大后方。
自然环境因素:人地矛盾影响人口的迁移。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迁移。20世纪40年代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导致大量的河南人迁往关中、西北等地区。
经济发展因素:清朝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不发达,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形成移民活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根据信息要求,在图中描绘即可。
(2)根据材料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小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等信息可知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根据材料“西晋永康元处(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可知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阐述战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方面作答即可。根据材料“走西口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闲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可知经济发展因素影响人口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围绕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方面展开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略
(2) 影响因素:如:
政府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
战争方面因素: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导致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由东北迁往关内,由沦陷区迁往根据地和大后方。
自然环境因素:人地矛盾影响人口的迁移。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迁移。20世纪40年代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导致大量的河南人迁往关中、西北等地区。
经济发展因素:清朝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不发达,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形成移民活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口的迁徙。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来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0.(2021·房山模拟)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列宁阅读了许多苏俄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1921年2月写成《农民问题提纲初稿》,其中提出:满足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同意使税额与农民积极性相适应的原则;在缴足税款后,农民获得更大的自由来运用和支配其纳税以外的余粮。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21年6月列宁对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不久后,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他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创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第一年产值达到250万美元。几年后,铅笔厂的产品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市场需要,还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很快成为世界上较大的铅笔厂之一。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新经济政策。
【答案】评析示例:(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允许私人和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特点)体现了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的特点。(效果及评价)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满足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同意使税额与农民积极性相适应的原则;在缴足税款后,农民获利更大的自由来运用和支配其纳税以外的余粮”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以及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的角度概括其背景。同时可根据“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他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创办铅笔厂”等内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最后再评价其积极的影响。
故答案为: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允许私人和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特点)体现了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的特点。(效果及评价)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和史料实证。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