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_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16课同步测试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A. 减轻农民负担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
A.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 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 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 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
①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唐律疏议》的颁布 ??④大规模编排民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所描述的转变发生在( )
A. 西汉 B. 战国 C. 元朝 D. 唐朝
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 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 社会形势的变化 D. 弥补财政的亏空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 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 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A. 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以下关于两税法的实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B. 部分减轻了贫苦人民税收负担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征税的标准主要是财产的多寡
均田制下,“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后,“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两税法实施后
A. 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 B. 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
C. 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 D. 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该制度的实施
A. 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 B. 加重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 D. 完全取消了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 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A. 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 B. 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 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 D. 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明朝户籍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前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古代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基层管理 B. 控制人口流动 C. 保证赋役征收 D. 限制土地兼并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 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 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 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 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下面是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A. 改变征税标准 B. 扩大纳税面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取消丁税
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强化基层社会控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抑制土地兼并
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了《过境税声明》,依据《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等多项规定,声明“中国内地关税定例本轻,今复议明内地各关收税,洋货各税,一切照旧轻纳,不得加增。”这一声明
A. 使英国资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B. 使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
C. 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 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唐朝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史书记载:当时“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意思是当时全国耕地很多。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八倍。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兴修,耕作制度的改进,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喜人局面。
——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大约2/3的人口,1/2的仓储谷物,2/3的庸调绢帛,1/10以上的盐课,以及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为藩镇所占。
——据元和三年(808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国计簿》统计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导致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原因及对策。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 ,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东晋时期)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唐朝将征收的布帛改为折钱征收,这会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A正确。
B.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不选B。
C.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压抑,故不选C。
D.“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不选D。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这两项是赋税变革带来的影响,而非直接原因,故排除AB。
C.依据题干设问“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和所学可知,唐朝中期土地兼越来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赋税制度的混乱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使得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故C正确。
D.该项与“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的设问无关,故排除D。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通过加强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故A正确。
B.本项是选官的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
C.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
D.本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①正确。
②.唐朝时农村出现大量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②正确。
③.法律的颁布与唐朝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③错误。
④.户籍管理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④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舍地而税人”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巩固小农经济;唐朝时期的两税法“舍人而税田”适应了均田制被破坏的要求,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因此,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主要因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故C正确。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
B.商鞅变法和唐朝两税法颁布时都是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
D.此项题干并未涉及,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是租庸调制的内容,故①错误。
②③.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故②③正确。
④.是清代的摊丁入亩,故④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此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A.实行两税法是因为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故A项错误。?
C.两税法减轻了人身控制,故C项错误。
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的,不可能杜绝,故D项错误。
故选B。??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两税法按照田亩和财产收税,这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说法不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富者有资可以买田”体现的是两税法施行后,土地买卖不再受到限制,资产势力雄厚者依靠经济实力兼并土地,说明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故A正确。
B.题干未涉及土地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故不选B。
C.从题干中无法看出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故不选C。
D.项表述与题干“富者有资可以买田”不符,故不选D。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可知是唐朝的两税法,唐朝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了“两税法”。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即“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A正确。
B.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错误。
C.“遏制了”的表述绝对化,故排除C。
D.“完全取消了”的表述绝对化,故排除D。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和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故A项错误。?????????????
B.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
C.据题干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故C项正确。? ? ? ? ? ?
D.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而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前期的租庸调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天宝年间,土地买卖的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当时的纳税数目没有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这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说明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故 C正确。
A.题干反映的是唐前期租庸调制存在的缺陷,没有涉及赋税制度调整的问题,故A错误。
BD.这两项均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故BD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前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户籍进行严格管理,是为了作为赋役征收的依据,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将丁税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户籍作用大为削弱,由此可知,古代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赋役征收,故 C正确。
ABD.这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与题干信息无关,故不选A。
B.依据题干,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田亩”,即实际纳税能力与田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新法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故不选B。
C.根据所学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C正确。
D.与题干“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不符,故不选D。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抑,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故不选A。
B.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度,故不选B。
C.唐代赋税改革便利了赋税征收,征收货币的做法也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C正确。
D.“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不选D。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抗交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非小农,故不选A。
B.历史趋势是按亩收税,不是按丁收税,故不选B。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按亩收赋的行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抵制,减税和按丁收税都是向大官僚大地主的妥协,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势力强大,故C正确。
D.按丁征税减轻了地主负担,故不选D。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题干中“惟以资产为宗”说明两税法按照资产田亩征税,改变了租税标准,故A项说法正确。
B.题干中“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说明两税法以户为征税单位,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扩大了纳税面,故B项说法正确。
C题干料中“赋不加敛而增入”说明政府税收增加,故C项说法正确。
D.两税法没有取消丁税,丁税的取消要到清朝,故D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国的赋役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材料反映秦国和秦朝时期政府对地方的强化管理,而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政策,故不选A。
B.依据材料,秦国和秦朝的时候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在户籍上登录男丁的年纪,秦始皇三十一年令登记农民的土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对赋役征收,强化基层社会的控制,故B正确。
C.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其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不选C。
D.秦国和秦朝时的数字化管理不单单涉及土地问题,还有男丁的数量,所以其目的并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故不选D。
故选B。??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英国资本在中国的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故不选A。
B.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的说法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故不选B。
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侵略者在控制了五处通商口岸的货物进出口税率之后,又利用《过境税声明》对中国内地关税强加干涉,从而使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受到损害,故C正确。
D.《过境税声明》使中国产品失去了关税的保护,严重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故不选D。
故选C。??
21.【答案】(1)长期保持统一、安定的局面;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清明,延续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得到了土地,保障了农时;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注重兴修水利,水稻种植在北方的推广,先进工具的普遍利用。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藩镇割据,中央无法得到多数地区的税收。对策: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向以资产为主的赋税制转变。
【解析】略
22.【答案】(1)现象:使用并推广铁农具。井田制瓦解,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开明的统治政策。
(3)内容:“租”即缴纳粮食,“调”即征收帛或布。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4)主要因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解析】(1)主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可知现象是使用并推广铁农具。根据所学可知,对土地制度的影响是井田制瓦解,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主题考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开明的统治政策。
(3)主题考查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租”的内容是缴纳粮食,“调”的内容是征收帛或布。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产生的影响主是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4)主题考查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