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6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雨后的苏堤,如一幅古雅清新的水墨长卷,融融的,润润的,仿佛刚刚画完一般。(),一步一画,一眸一景,帧帧撩人心扉。柳条吐芽,点点鹅黄;海棠浴露,颗颗红玉;桃花满树,朵朵云霞。樱花则一边开,一边落,向着似有似无的风儿,飘洒着片片幽婉的情思。黄莺儿在花枝上一边跳,一边叫,像是在寻找着什么,又像是发现了什么,不断地把新的消息告诉我。鱼儿绕着刚刚出水的几根芦草,款款游动,时隐时现,偶尔也轻盈地跳出水来,荡出一圈淡淡的涟漪。燕子低低地掠过湖面,清越地鸣叫着,激起了人心底一丝丝清凉的喜悦。几只野鸭子结着伴儿悄悄地从水雾中钻出来,在刚刚拂到水面的柳条下穿来穿去。这一幅幅图画让人激起创作的冲动。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轻盈的行走和流盼的目光徐徐展开了画卷B.画卷随着我轻盈的行走和流盼的目光徐徐展开C.我行走的轻盈和目光的流盼徐徐展开了画卷D.画卷随着我目光的流盼和行走的轻盈徐徐展开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B.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以改成“雨后的苏堤,如一幅刚画完的古雅清新的水墨长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3分)4.下面是一些学校拟写的高考励志标语,请就这些标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言鲜明、生动。100个字左右。(5分)标语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标语二: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标语三:不要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5.请用说明性的语言描述下面这幅漫画,并指出其寓意。(6分)(1)描述:(2)寓意: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注】: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B.颔联点题,同时点明时令。虽然不是写客观实景,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C.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勾起思乡之念,又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D.尾联写国家遭逢战乱,家书难寄、与亲人音信不通,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实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黎明的河边(节选)峻青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越是担心落雨,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如果对地区没有像对自己家门口那样的熟悉,就根本别想继续前进。果然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我说是向南走,他说是向北走。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喂!当心前面是小沟!”“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大风雨的夜里走路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敌人。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于是我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这时风停了,雨也住了,但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在遭遇战之后他也迷失了方向,我们无可奈何地伏在荒草地里等待天亮。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老杨抓起了一把泥,恶狠狠地向着蛤蟆叫的地方丢了过去。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我们踏着沙地,穿过林间小路,走了一会,一座四面都围着葡萄和葫芦的密密层层的绿叶的小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一看见小陈,吃惊得张大了嘴。“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快进屋去!”一踏进门槛,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一看,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爹,我娘呢?”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停了好一会,才愤然地说:“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爹,你打算怎么办?”“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把我们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连连地点着头说:“好,你们来了就好。赶快地去吧,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你们俩会不会凫水?”“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来,喝一点,河水太凉。”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走吧!”老人命令地说。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看见我在沉思,吃惊地问道。“我想,老大娘……”老头子的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走!快走!”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有删改)[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塑造了小陈父子的形象,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B.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抗击侵略者而亲人离散。C.小说通过对小陈父亲“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陈父亲极强的警觉性。D.小说的结尾部分既表现了小陈父亲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情节上,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曲折起伏,一张一弛,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B.小说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如“哩”“咋”“唔”“凫水”,体现了其口语化的特点。C.小说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小陈的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D.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缩短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8.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9.习近平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军民关系的。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少有志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子,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B.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C.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D.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儒家经典著作。B.宫掖,指皇宫。宫指宫廷;掖指掖廷,宫中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C.顿首,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及平辈间的敬礼,表示尊重,与“稽首”同。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读书刻苦,学有所成。在应天府读书期间,范仲淹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经常吃不饱,却从不叫苦,后来博通《六经》,精通《易经》。B.范仲淹为政宽厚,心怀百姓。江、淮等地区灾情严重,范仲淹奉旨安抚江、淮,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免除两地的折役茶和按人口征收的盐钱。C.范仲淹胸怀宽广,不计私仇。吕夷简再次为相时,皇帝劝范仲淹放下被排挤的旧怨,范仲淹表示自己与吕夷简争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并无私怨。D.范仲淹博爱乐施,受人爱戴。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一家却过着朴素的生活,因此,老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后,都为之叹息。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5分)(2)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5分)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16练)【基础训练】1.B括号前的语句是说雨后的苏堤如画一般,强调的是画,所以括号内主语应为“画卷”。括号后写的是随着我的游览而看到的美景,强调的是行走和目光,不是强调轻盈和流盼,且后文先写“步”,再写“眸”,所以应为“轻盈的行走和流盼的目光”。2.D画波浪线和D项运用的是借喻,B项运用的是比拟,C项运用的是借代。3.原文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音律和谐,改句是长句,显冗长;原文将“仿佛刚刚画完一般”放到最后,更能突出苏堤在经过雨的洗礼之下古雅清新的特点。原文用叠词“融融的”“润润的”,具体表现出雨后苏堤空气湿润、景色宜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苏堤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4.解析:这几条标语句式整齐,语言生动,但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带有功利色彩。点评时应当“点”出这种实质。组织答案时,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最好能恰当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答案:这几条标语语言生动,句式整齐,但是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带有功利色彩,只能给原本紧张的考生施加更大的精神压力。就像一个灵魂庸俗的人,徒有俊美的外表,满口低级趣味,难以获得人们的敬重。5.(1)漫画的右边是一个名为“学校”的小笼子,一位老师打开了“放假”这扇门,孩子丢下书包飞了出来。左边是一个大笼子,两位家长打开了“各种补习班”这扇门,让孩子飞了进去。(2)漫画讽刺了家长在假期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报各种补习班,使得孩子从一个牢笼飞向另一个牢笼而无法休息的现象。6.D“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错误。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的时候呢,通过写信件无法传达,从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含蓄蕴藉,属于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故选D。7.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对亲人生死未卜的担忧;③对人民战后生活的同情;④对国家陷入战乱的忧虑。8.(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综合训练】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5和6段“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可知,文章这一部分直接描写了战争场面。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有大量的语言描写,比如“喂!当心前面是小沟!”“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等;还有动作描写,比如“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等。故选C。3.①从“旷野里一片黑暗”到“声音沉闷而又迟钝”。此处主要作用为渲染气氛。“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②从“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到“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此处的主要作用为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等景物描写,暗示了当时我们因迷失了方向耽误了行程而感到烦躁、无奈的心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开篇“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的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天气不好,暗示大雨就要来了,为下文的雨天迷路碰上敌人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大雨快要来临的时间点,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大环境下革命形势的严峻和残酷,映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章中间在“我们”迷路的时候,“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这段环境描写,主要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大雨天,又是晚上一片漆黑,对道路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内心的那种焦急,烦躁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4.①对小陈父子来说,面临着两种选择:先救出家人,还是先帮助革命同志过河。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正是有像他们那样的无数人民群众的存在,才能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人民爱。②当我看见小陈在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中泛起怜惜和感动;当百姓遭受杀戮时,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及时过河组织队伍救助百姓;当听说老大娘和小佳被还乡团捉走后,考虑的不是先完成任务,而是他们的生命安危。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式阅读的能力。文章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怎样用鲜血和生命夺取和保卫胜利的革命斗争,歌颂了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其中对小陈父子来说,依据文中“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和“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等情节的描述,主要叙述了小陈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勇敢、老练地护送两名武工队员在暴风雨之夜过河。小陈的父亲不顾家庭和个人的安危,忍受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都被敌人抓走的巨大悲痛,毅然决然地挟着武工队员凫水渡河。表现出父子俩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正是有像他们那样的无数人民群众的存在,才能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文章中的“我”来说,依据文中“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等情节,表现了“我”对百姓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感动和关怀,“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先完成任务,而是他们的生命安危。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所以小说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之间的血肉联系,揭示了革命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5.答案:C解析:原文标点: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6.答案:C解析:“顿首”与“稽首”不同,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7.答案:B解析:范仲淹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而不是免除江、淮两地所有老百姓的折役茶和按人口征收的盐钱。8.答案:(1)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给四方游学之士,以至于几个儿子要换穿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很安然。(2)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范仲淹)坦诚接待毫不怀疑,因此贼寇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解析:第(1)题注意落实得分点:“奉”“食”“易衣”“晏如”。第(2)题注意落实得分点:“来者”“推心”“辄”“其境”。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失去父亲,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没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范仲淹博通《六经》,精通《易经》,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给四方游学之士,以至于几个儿子要换穿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很安然。每当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那年发生了蝗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在闲暇时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突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议论。”仲淹奏对更加恳切,因此罢职任饶州知府。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悠恨。范仲淹叩首道谢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吕夷简没有怨恨。”延州诸寨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范仲淹)坦诚接待毫不怀疑,因此贼寇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官。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一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范仲淹性情刚烈,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中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