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说课稿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说课稿
一、说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与演变的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二、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课,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是对《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题进行专门疏理。
三、说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本课并不陌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是一个重要但难以理解的复杂系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也存在知识遗忘的情况。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
掌握重难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三省六部制怎么演变;明废丞相制;清的军机处;汉至清地方行政制度沿革;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提高学生历史材料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通过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最终锻炼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师生讨论等有效信息,提高学生历史材料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从而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与必修所学知识连接成体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三省六部制演变过程;明废丞相制;清的军机处设立于君主集权顶峰;汉至清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难点: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高一已经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有了一定的史学基础。我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将使用“启发-发现”式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形式相结合。同时,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七、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难点,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大环节
思考(新课导入)
1.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国家的基本职能?
社会治理
3.国家要如何实现社会治理?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晰本课重要概念,引发学生思考,带着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从而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
讲授新课:(30分钟)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15分钟)
首先,通过对必修知识的回忆,根据课件上的提示,请同学回忆先秦各朝代的主要政治制度
(一)夏朝(约BC2070—约BC1600) 建立了王位继承的世袭制。
解决方法:指出重点制度即可
(二)商朝(约BC1600--BC1046 内外服制度
解决方法:商周时期就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
商朝(约BC1600--BC1046)先是对内外服制度进行分析讲解,并展示商朝地图,使学生对内外服制度有直观的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总结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三)西周(BC1046—BC771)
先是抛出一个问题:西周建立初期会遇到哪些问题?然后展示PPT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出随着领土空前扩大,加强统治是迫切需要,从而引出制定与之匹配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38100430530展示周王朝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诸侯国与周王朝地理上的关系;然后,向同学展示西周分封制关系图,分析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课本总结分封制的积极意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展示宗法制的运作示意图,使学生总结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同样,通过必修回忆和课本阅读,总结宗法制的影响
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展示“五礼”资料,通过“五礼”内容重点分析礼乐制的制定目的及意义。
学习完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后,我会请同学阅读课本第3页的史料,结合新课知识,分析商周政体的特征分析商周政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发挥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处理史料的历史核心素养
190500-461010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及板书方式,总结先秦政治制度,及时巩固新知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讨论法,目的在于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
设置问题:什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中相关内容,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学生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
皇帝制度的建立(核心)
接下来,通过展示秦中央官制的运作图,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理解三公九卿制下各个职位的分工与地位。
中央官制的建立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互相牵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郡县制的建立
先抛出问题: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
首先,请同学阅读课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补充郡县制的由来及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明析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
解决方法:补充展示PPT上呈现的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使学生对郡县制各级管理人员及职责等历史信息明晰。
文书行政
播放《中国通史》视频片段,体会文书行政对秦朝执政的作用
最后,再抛出一个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难点)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开阔学生历史思维,集思广益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机构
1.两汉时期:
师: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生:阅读教材,结合《中外历史纲要》归纳两汉中央制度的演变
师:展示汉中外朝制度的结构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2.魏晋隋唐:
师:思考三省六部制怎么演变而来的?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师:展示三省六部制运作的流程图
学生活动:思考和跟随教师讲解。充实笔记
设计意图:讲解和图片相结合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内容。
3.宋朝:
师:展示二府三司运作的流程图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概括二府三司制的形成过程
4.元朝
师: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展示流程图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元朝一省制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5.明朝:
师:先介绍废宰相设内阁的背景:设问: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异同,设内阁的意义。
学生活动:整合所学知识,积极思考问题,认真记笔记。
6.清朝
师:思考: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提问: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
生:观看教学片段《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来》阅读课本,指出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各中央决策机构变化。观看视频;阅读课本,积极思考问题,认真记笔记。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利于理解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填充知识盲区;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时期:
师:思考——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展示一则史料,通过史料使学生全览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郡县制,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
设计意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魏晋与隋唐:
师:在这一时期,重点讲解节度使的地方权力,让学生理解唐代藩镇割据的形成原因。
3.宋朝:
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有何作用?
4.元朝:
师: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并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5.明清时期
师:讲解知识点
生:阅读课本,积极思考问题,认真记笔记。
设计意图:历史地图增强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对疆域和地方政治制度加深认识
八、说板书设计:提纲式板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世袭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
(三)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二)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
(三)地方建立郡县制
(四)文书行政
三、从汉到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一)中央对地方集权不断加强
(二)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九、说教学反思
本次说课,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采取包括讲授、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思考探究。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足:(1)课堂安排内容过多,过于紧密,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解(2)史料采用的过难,学生不能有效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导致学生不愿意阅读史料(3)讨论内容因为有挑战性,所有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学生在8分钟内讨论效果有限。这些情况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避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