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基于对以上基本理念的思考,确定本节课的理论指导——境脉理论和板块理论。本节课以生活中常用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塑料为切入点,以“塑料有毒吗?”为情境发展的脉络推动本课发展,注重在有机化学部分渗透“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增强学生科学使用塑料、分类回收塑料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与此同时,本课以板块理论指导,将整节课划分为3个完整的板块,板块1意在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同时为后面物质分类、归纳埋下伏笔,板块2和板块3分别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加聚和缩聚反应,整节课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科思想的渗透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人教版合成高分子材料内容从必修到选修呈螺旋式上升的设计理念。必修2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乙烯发生加聚反应能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重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而选修5则要求站在化学的视角审视生活中合成的高分子物品,更加注重“结构——性质——用途”的学科思想体现。 本节课所选内容为选修5第五章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教材首先以实例说明加成聚合反应和缩合聚合反应,介绍加聚与缩聚反应的一般特点,并借此提出单体、链节(即重复结构单元)、聚合度等概念。?在具备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后,分别以聚乙烯、酚醛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与顺丁橡胶为典型代表物,介绍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与合成橡胶的概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整合,从合成材料塑料入手,整合了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以广泛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了解塑料中典型代表物的有关聚合反应、聚合物的结构、性能特点以及生活中如何安全使用,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科观念的养成。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储备 学生熟练掌握碳碳双键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知道乙烯能通过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但并未认识到加聚反应的一般共性,且未从合成物质方法的高度认识加聚反应。 学生已掌握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明确断键和成键方式,但仍停留在单官能团合成小分子酯的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已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多肽、蛋白质的形成机理,认识到小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可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不了解其表示方法。 能力储备 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球棍模型模拟反应过程。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类、比较、观察、归纳和交流能力,但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提升。 生活经验储备 学生拥有丰富的塑料制品使用经验,但对塑料的认识仅停留在生活用品上,未能从化学的视角审视生活物品,且日常使用塑料存在很多误区。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了解链节、聚合度、单体的概念; 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一般特点; 会由简单的聚合物分析单体,由单体写出方程式和聚合物结构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6号塑料是否有毒,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掌握科学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2-5号塑料,提升学生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通过采用学科交叉类比和模型建构的教学方法探究1和7号塑料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披露网络谣传,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借助文献和视频资源,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塑料制品的基本观念,避免因使用不当对化学技术产生负面影响; 使学生了解塑料标号在废旧塑料分类回收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树立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聚合度、单体的概念;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特点。 教学难点: 由简单的单体书写聚合反应方程式、聚合物结构式,由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它的单体; 从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出发,掌握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方法,培养推理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图: 情境线索 任务线索 方法线索 知识线索 教学详细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展示身边的塑料,谈塑料带来的方便。 【视频】网络热传的6号杯盖遇热有毒。 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塑料。 观看视频。 以塑料制品的标号和毒性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渗透化学的社会价值做准备。 【提出问题】 谈谈你关心什么问题? 【学生关心的问题】 1、塑料数字是什么意思? 2、6号塑料有没有毒? 3、塑料使用注意什么? 4、塑料是怎么合成的? 5、塑料为什么要分号? 以视频材料和学生生活经验为外在诱因,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转化为学习内驱力,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意愿。 板块1展示标号个案研究 【过渡】展示塑料标号。 寻找塑料制品上的标号,了解塑料标号的含义,不同数字,材质不同。 证实塑料制品有标号,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和发现问题的习惯。 【任务一】根据名称写出结构简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过程。 完成学案对应的任务一,展示书写内容并讲解苯乙烯加聚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过程,预测可能产生毒性的原因。 让学生用化学用语表示常见物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科思维。 【文献资料】 介绍6号塑料聚苯乙烯的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 阅读文献,了解合格聚苯乙烯产品在允许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破解网络传言。 体会研究高分子化合物思路:高聚物名称→结构→分析单体→查阅文献;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思维方式。 板块2 重点突破加聚反应 【任务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物质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点。 高密度聚乙烯 聚氯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完成学案对应的任务二,书写方程式并总结共性。 让学生用化学用语表示常见物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并总结共性。学生分析能力得以强化,体验通过分类发现共性的学习方法。 【总结归纳】 加聚反应的特点 单体、链节、聚合度 加深对加聚反应的认识。 由个别认识发展到共性的规律认识。 【提出问题】 这些塑料有毒吗? 【文献资料】3号——聚氯乙烯及使用注意事项。 (3号不用于食品包装) 【视频】2-5号塑料的用途。 学生预测毒性。 阅读文献,了解聚氯乙烯有毒的原因,认识到并非所有含氯有机物都有毒。观看视频,了解2-5号塑料性能、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该问题意在强化学生应用元素观处理问题的学科观念,并注意修正学生已有错误认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同时形成正确使用塑料的基本观念。 板块3难点突破缩聚反应 【任务三】结合所给单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过程。 聚乳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认真思考,完成学案对应任务三,书写方程式遇到困难。 让学生用化学用语表示常见物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板块3 重点突破缩聚反应 【难点突破】 策略1: 学科交叉类比——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策略2: 直观教学——模象直观 用球棍模型模拟高聚物生成过程。 类比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理解断键和成键方式,理解水比单体少1个。 球棍模型演示: 由4个聚乳酸分子模拟高聚物形成过程,观察分子中的重复单元,理解链节;观察端基原子和端基原子团。 学科交叉类比,让学生意识并体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直观教学法——模型构建,直观形象的突破难点;同时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巩固提升】 类比聚乳酸写1号塑料的形成过程。 【文献资料】 介绍1号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属于7号塑料的聚乳酸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 练习巩固。 阅读文献,剖析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塑料瓶的错误使用,并形成正确的使用观念,并了解新型可降解塑料。 进一步加深巩固对缩聚反应的理解。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塑料制品的基本观念。 总结归纳 【知识】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 1.加聚反应 2.缩聚反应 【观念】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化学结构、性质、用途的学科观念在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应用。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情感升华 【介绍塑料分号的原因】 塑料为什么要分号呢? 思考塑料分号的原因。了解塑料回收的常用方法,感受化学的力量和魅力。 介绍塑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后作业 【家庭实验】 铜焰法检验市场使用的保鲜膜安全吗? 实验方法:用铜丝燃烧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卤素。将一根纯铜丝加热至红热,蘸取试样(保鲜膜)在火焰上灼烧,如存在卤素,火焰为绿色;如无卤素,火焰无变化。 课后搜集超市、市场、酒店等使用的保鲜膜,用铜丝和家用燃气灶检验其成分,汇总实验结果,形成实验报告;思考本实验应用的原理,认识到铜单质无焰色,铜的卤化物焰色反应为绿色,并非所有单质与离子的焰色反应都相同,进一步加深对焰色反应的认识。 借此化学实验的活动,体会元素观在物质检验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焰色反应的理解;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开展家庭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反思 1.巧选教学素材——塑料数字 以同学们好奇的塑料上的数字为核心展开分析、类比,使学生了解科学使用塑料、分类回收塑料的同时,认识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两种方法——加聚和缩聚反应,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凸显了化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都要归功于教学素材选取的巧妙。 2.精选教学策略,突破学生认知障碍,渗透化学学科观念 (1)通过情境介入和相关视频、文献的呈现,逐步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审视生活物品,了解其材质和性能,进而能够科学使用和分类回收,树立“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任务一的学习意在探究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高聚物名称→高聚物结构→分析单体→文献了解单体性质,渗透“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3)以6号塑料为参照,根据名称对1-5、7号塑料分类,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采用分类、归纳、学科交叉类比、模型建构等方法,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并明确相关概念。 3.多线索协同发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因此,本节课以必修知识为生长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使得本节课的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三线清晰、协同发展。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多线索联动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成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深化学生认识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初衷。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