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6张ppt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6张ppt )

资源简介

情境导入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小时候就知道。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用心养育,在孔子之后,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一代大儒。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三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i(子思)的门人。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孟子的主要思想:
2.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的主要思想: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世界观—由于孟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梁惠王》
(上、下)
《公孙丑》
(上、下)
《滕文公》
(上、下)
《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
《尽心》
(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教 学 目 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guō

gu?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第一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修饰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第二段: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而,表顺承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有时候,要么。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第四段: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离开,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2、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多义
重点记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在(某方面)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例: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8.被。 9.受。 10.向。 11.给。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
论点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中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论证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 推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问题探讨
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课文小结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拓展延伸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