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
A. 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          B. 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
C. 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          D. 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
2. 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将提拔重用。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说明曹操在汉末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是( )
A. 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           B. 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C. 重视农业生产               D. 重视“以德化民”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 发展经济  B. 争权夺利
C. 打败孙权  D. 统一中国
4. 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
A.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C. 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 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在诗中高度赞扬的三国人物是( )
A. 刘备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孙权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 大力兴修水利          B. 发展海外贸易
C. 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7. 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
A. 海外贸易范围广            B. 造船业发达 
C. 重视农业生产            D. 海战捷报频传
8. 《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卫温、诸葛直是蜀汉大臣 
B. 卫温、诸葛直的行动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 派卫温、诸葛直去夷洲的是曹操 
D. 夷洲是今天的海南岛
9. 画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能体现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是( )
A. 魏灭蜀       B. 西晋建立
C. 西晋灭吴       D. 西晋灭亡
10.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这则材料说明西晋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A. 八王之乱致使物价飞涨,人民痛苦不堪,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B. 统治者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民族矛盾激化 
C. 人们以豪华奢侈为荣,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D. 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徙
11. “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七国之乱
C. 黄巾起义    D. 八王之乱
12. 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 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C. 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D. 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
13. “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一次南迁浪潮。”材料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自己的政权         
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 南方荒芜的田地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行胡床、胡乐,汉人“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裤口”,以酪浆为饮料;北方各民族流行说汉语、穿汉服,过定居的农业生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交融   D. 海外贸易
15. 淝水之战中,当前秦军队按照与东晋军队的约定稍一退却,就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秦军中的汉、鲜卑、匈奴等各族将士迅速作鸟兽散,前秦军队溃不成军。不久,前秦瓦解,北方重归分裂与混战。材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 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 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 
C. 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 东晋谢安的精妙谋略
16. 史书记载,某朝君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一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
A. 东汉     B. 东晋     
C. 西晋     D. 蜀汉
17. 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显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 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B. 东晋偏安导致江南政体混乱 
C. 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D. 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支持
18. 下表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笔记的内容,可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①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
③南方的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业等方面有显著发展
④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江南经济的发展 
C. 南方农业的发展            D. 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9. 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西晋以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以下属于南方地区发展成就的是( )
①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②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 ③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④普遍种植小麦,粮食产量提高 ⑤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20. 《魏书》记载:“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壬寅,革衣服之制。……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大举迁都 ②与汉族通婚 ③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 ④禁鲜卑服,改穿汉服 ⑤禁胡床,提倡使用汉床 ⑥推行汉族的礼仪制度
A. 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④⑥
21.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北魏统治者政治野心的增长,这一问题就愈益突出。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
A.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 是否要迁都 
C. 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 如何统一全国
22. 根据以下材料判断,前秦苻坚的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 巩固了边疆统治  B. 加强了中外交往 
C.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23.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③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了北方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4.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
A. 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夏商周的更替—百家争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末农民大起义—东汉的兴衰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5. “以六驱之面乘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数学成果的是( )
A. 贾思勰       B. 顾恺之      
C. 祖冲之      D. 王羲之
26.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土地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 )
A. 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B. 改进生产技术 
C. 注重兴修水利             D. 改进生产工具
27.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东汉以后,书法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下列字体与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的字体相同的是( )
28.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司马迁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历时十多年写成《史记》
B. 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
C. 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D. 顾恺之创作了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9.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 南北政权对峙    B. 北方民族交融
C. 文化繁荣昌盛    D. 书法艺术成熟
30.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书中内容的主旨。与下表目录相关的章节标题应该是( )
目 录 第1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 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4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15分)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向创新要活力,使创新成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材料三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通“征”)。强凌弱,众暴(欺凌)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所实行的政治制度。(1分)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务耕织”“尚军功”具体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2分)
(3)材料三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现象?(2分)秦统一后,为避免这种混乱局面的出现,做了怎样的制度创新?(1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1分)这场改革有什么作用?(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以上改革变法的成功有什么共同点?(2分)
32. (13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交往、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交往】
材料二 汉初,匈奴经常骚扰西汉的北边地区。汉王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继位后,反击匈奴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内迁的少数民族大部分从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
【交融】
材料四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达奚 乙旃 丘穆陵 步六孤 独孤 勿忸于
改为汉姓 元 长孙 奚 叔孙 穆 陆 刘 于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分)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反击匈奴的条件完全成熟”时,汉武帝派了谁北击匈奴?(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交融。请列举东汉、魏、晋时期两个内迁的少数民族。(2分)

(4)材料四所反映的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5)今天,中华民族一家亲,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3分)
33. (12分)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大约在建安七年(202年),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
材料三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农业科学知识的巨著。它包括从选种、栽培、土壤肥料到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答案
1.D 2. B 3. D 4. D 5. B 6. D 7. B 8. B 9. C 10. C 11. D 12. D 13. B 
14. C 15. B 16. B 17. D 18. B 19. D 20. B 
21. A 【解析】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现象已非常普遍。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北魏统一北方后,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根据题干“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故A选项正确。
22. D 23. C 24. D 25. C 26. A 27. C 28. C 29. B 30. B
31. (1) 分封制。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改革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改革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32. (1)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炎帝和黄帝。
(2)卫青、霍去病。(答出一个即可)
(3)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答出两个即可)
(4)密切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5)我们要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意识。(意思相近即可)
33.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2)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减轻赋税。
(3)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写出三点即可)
(4)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者的政策。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