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测试(二)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测试(二)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测试(二)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上·佛山期中)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2.(2020·广东模拟)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 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
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 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
3.(2020·广东模拟)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  )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
4.(2020·广东模拟)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减缓了统治阻力
C.有利于文化专制 D.阻碍了西学东渐
5.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
6.(2020·广东模拟)《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7.(2020·广东模拟)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显得十分独特: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  )
A.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B.是后世造字的重要参考
C.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D.阻碍了后世汉字的创新
8.(2020·广东模拟)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B.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
C.冲击了宋明理学的地位 D.开阔了士人认识世界的视野
9.(2020·广东模拟)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 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
10.(2020·广东模拟)民国十一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提出楚国在春秋初年是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出使齐国后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特别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
A.意在弘扬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B.意在推动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C.目的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体系 D.是在军阀割据现实下的反思
11.(2020·广东模拟)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道:“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作好国民革命的舆论宣传 B.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2020·广东模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冲击了洋务企业的运作
C.反映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D.反映了中外的平等共处
13.(2020·广东模拟)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 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C.说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城市
D.适应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
14.(2020高一下·襄阳月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称,商民在 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 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
A.国家恢复轻工业的发展 B.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
15.(2020·广东模拟)漫画《自由》图中有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  )
漫画《自由》,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
A.青年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进步思想与保守思想的并存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16.(2020·广东模拟)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B.知识分子的认识发生转变
C.“扶助农工”成为社会共识 D.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
17.(2020·广东模拟)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600名并放银超过一百六十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  )
A.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
C.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 D.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
18.(2020·广东模拟)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020·广东模拟)下表是《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据表可知当时(  )
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3年一康熙61年 22 14 50 15
雍正元年一雍正13年 1 0 138 10
乾隆元年一乾隆18年 0 1 178 10
总计 23 14 156 15
A.广州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政府不断放松对外贸易管理
C.沿海地区丧失了贸易自主权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出现
20.(2019·汕头模拟)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21.(2020·广东模拟)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22.(2020·广东模拟)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23.(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24.(2020·广东模拟)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
A. 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25.(2020·广东模拟)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
A. 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26.(2020·广东模拟)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提升国际形象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27.(2020·广东模拟)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
A. 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遏止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各国 D.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28.(2019·汕头模拟)1978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同时该企业却了解到许多地方买不到机床。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这表明,当时国家(  )
A.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29.(2020·广东模拟)表:1975~1986年中国国民收入与外贸进出口数据比较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国民收入 出口 进口
(单位:10亿元人民币)
1975 250.3 14.30 14.74
1978 301.0 16.77 18.74
1980 366.7 27.24 29.14
1986 779.0 108.2 149.86
由上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逐步改变了外经贸政策 B.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失衡 D.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30.(2020·广东模拟)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材料阅读
31.(2020·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公共卫生作为一种专门知识,在医学领域里占有了一席之地。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在19世纪,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关注学校卫生问题。从1890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委派官员和医生对小学新入学的儿童进行体检,并逐渐开展了定期复查。20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保健护理站、诊疗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学校的取暖、照明和通风等条件也逐渐改善。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孟君、张大庆《大众医学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和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以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32.(2020·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硅……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元素 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
碳 木材、木船、纸、煤炭、冶炼、石油、天然气、烟雾、二氧化碳……
铁 铁农具、冷兵器、蒸汽机、铁路、工厂、大楼、机器、轮船、枪、坦克……
金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金本位、金融体系……
银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银本位、摄影……
钛 飞机、潜艇、涂料、化纤、塑料、癌症……
铀 原子弹、核电站、放射性、医疗……
硅 装饰、瓷器、玻璃、建筑、计算机、互联网、尘肺病……
——据(英)约翰·布朗《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上述七种元素中选择任意一种,概括其表现形式的变化,指出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史事,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要求: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
33.(2020·广东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发后被匈奴所俘虏,在匈奴人中过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终于到达大宛。……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汉武帝据此形成了一个新方案:他展望着一个伸展到极远的西方的伟大外交网,决心要和帕米尔以外的各国开辟持久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反抗匈奴,也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同时也是进行奢侈品贸易的手段。从《史记》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派遣使节出去,或是招待这些被访问国家回访的使团,汉王朝都意图给外国人造成中国伟大的印象。这样,交换使节就成为一种贸易形式,为进一步非官方的贸易开辟了道路。
——摘编整理自【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34.(2020·广东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美建立惕斋学塾。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也一视同仁。
民国初期,他就指出:“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他认识到“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他曾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至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资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据估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
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结合所学北宋政权是来自于后周的禅让而南宋是继承北宋而建立的政权,二者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A项;
材料主要体现政治的变化而不是经济,排除 B项;
材料主要展现政治区别不是思想,排除C项;
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解释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客观,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结合两宋建立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结合所学,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故选C项;
根据材料“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说明北方的文化正统地位受到一定冲击,排除A项;
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文化也自北向南传播,排除B项;
根据所学,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结合魏晋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清前期,异族统治,编传统古籍有利于减少汉族对满族统治的排斥,故选B项;
君主专制主要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决策方式问题,排除A项;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主要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排除C项;
材料不涉及“西学”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分析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政府对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和限制,不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人暴动,说明当时民营手工业发展较快,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因此政府限制其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故A项错误。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由材料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手工业者斗争及其结果。
6.【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北宋时期……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说明市民阶层正在形成,通过“罢市”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故选A项;
材料的主旨是“罢市”,尤其唐代“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不能体现逐利盛行,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唐宋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主要是唐宋经济的反映,与史学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北宋时期……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分析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中“这一套(汉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说明中国文字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据此可知题干中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成为后世造字的重要参考,故选B项;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使用性,而非审美性,排除A项;
单独一个“日”字并不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大量的汉字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排除C项;
题干主要以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来论证“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这一积极方面,而非其不足之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这一套(汉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分析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其主要内容是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的近代科学,这些书籍被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所了解之后,使得他们的视野有所扩大,故选D项;
题干中述及的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诸多书籍,这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华夷观念才开始被打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期,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题干中所述书籍没有对宋明理学产生冲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概括其主旨,分析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官员认为外交的成功之处就是“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但是他们不知道“协定后的关税”相比较“自主关税”而言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
《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以后,列强开启了侵华的进程,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排除A项;
题干所述现象是清政府的关税问题,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
题干现象表明清政府不重视国家的关税自主权,而不是积极维护关税主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官员认为:"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是外交的成功。"分析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梁启超认为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都属于中华文化,据此扩大开来,梁启超在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对于屈原的研究目的在于弘扬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意识,故选A项;
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而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梁启超对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研究,而不是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文化现象,而非军阀割据的政治现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提出楚国在春秋初年是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等信息分析即可。
11.【答案】D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可知题干现象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再结合题干“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可知宣传的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
题干现象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
根据题干中“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说明共产党做出该宣传的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与国民党搞对立,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外合作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再结合题干中“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现象,可知,该种做法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企业都是官办的,民族资本家没有实力与其进行竞争,即民族资本主义不会冲击洋务企业的运作,排除B项;
在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才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题干中仅是述及“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这一现象,该现象不是中外平等共处的表现形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结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题干中述及了两个时间点,即“1928年”和“1945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该时期阶级矛盾比较尖锐,1945年的中共“七大”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此时期的该项任务是需要外国资本的帮助,据此可知,这一政策的转变是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变化,故选D项;
在1945年春所召开中共“七大”的时候,国内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
解放战争是1946年才开始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49年春所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28年到1945年对外国企业资本态度的转变并结合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背景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的主旨,结合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特征和表现分析。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轻工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分析即可。
15.【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漫画所创作的时间——1908年,可知漫画所反映的现象出现在20世纪初,再结合漫画的主要内容——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可知该漫画反映出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存在着进步思想与保守思想并存的现象,故选B项;
漫画仅是反映“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并未涉及青年这一类群体,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08年,—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结合20世纪初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题干所述时间为1920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再结合题干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的表述,可知该现象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发展有密切关系,故选A项;
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一些人”的批评活动,不能说明此时期知识分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排除B项;
“扶助农工”出现在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初,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是比较低下,没有得到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0年,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7.【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西”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宣布起义,清政府调兵镇压,故选 B项;
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间不符,排除A项;
英法发动战争是1856年,排除C项;
中法战争开始于1883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西”。”结合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等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与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故选B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进行分析即可。
19.【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段是1664年到1753年,即鸦片战争前夕,通过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间段中,东印度公司来广州贸易的船只呈现绝对增长态势,据此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逐渐成为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中心,故选A项;
通过题干表格中东印度公司来厦门、舟山、澳门贸易船只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加强,而不是放松,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沿海地区的贸易自主权才开始丧失,排除C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就已经开始出现雏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数据信息:东印度公司来广州贸易的船只呈现绝对增长态势,进行分析即可。
20.【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故答案为D项。
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排除B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 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 ”体现的是蒋介石极力防范共产党。
21.【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使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敌后战场,故选D项;
“1944年到延安等地采访”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无法打击国民党的实力,不会对两党力量构成影响,排除B项;
“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没有对经济封锁采取有效措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22.【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张之洞表达了自己对创办汉阳铁厂的肯定,故选B项;
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尚未有环保意识,排除A项;
汉阳铁厂与甲午战争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汉阳铁厂正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并结合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3.【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偏向于唯物史观而忽略剩余价值学说,结合所学可知,剩余价值学说解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原因,中国工业不发达,中国要求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适用于阶级斗争学说,故选A项;
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不是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
据材料“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可知是李大钊、陈独秀宣传时的选择,而不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
十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对剩余价值说的肯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次啊聊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有侧重的介绍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独特性。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观点更能推动革命形式的发展。
24.【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9年……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是建立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选D项;
国内战争是1918-1921年,排除A项;
斯大林模式压制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B项;
1929年,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并结合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5.【答案】B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据材料“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结合所学1905年盛行自由主义而30年代主张放弃自由主义思想说明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B项符合题意;
A项据材料“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可知是时代观点改变判决不是司法与行政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说明是时代观念不是底层劳动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据所学,最高法院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对宪法的解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来分析各选项。本题以美国最高法院的职权为切入点,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26.【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可得出从国际形象角度来改善国内政治,C项符合题意;
A项“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强调是国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不属于两大阵营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D项“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强调国内的人权的平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美国和苏联关系的特征,以及对抗的手段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7.【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8国”,该《东南亚条约》表示: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A项符合题意;
BC项根据材料“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明显针对亚洲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材料“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8.【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和“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厂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说明当时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增强企业活力。
29.【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国民收入、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都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后中国逐步对外开放,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涉及的进出口贸易不是农村,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据材料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增长且幅度相似,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以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1975~1986年”根据时间联系所学知识,二是把握表中,国民收入、进出口贸易数据变化情况。
30.【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A项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B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1.【答案】(1)背景: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表现: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中叶,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二“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可知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据材料二“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可知租界的示范引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一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据材料一“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据材料一“20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保健护理站、诊疗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可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据材料一“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可知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从1890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可知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据材料一“18世纪,……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据材料一“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可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故答案为:(1)背景: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表现: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洲和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答案】示例一:铁:变化:古代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和冷兵器,近代铁主要用于机器生产与机械化武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和使用了铁农具,生产力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产生,小农经济出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铁的作用日益突出。铁元素对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铁也被应用于战争,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加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示例二:碳:变化:从使用木质材料到使用碳化石燃料。人类文明早期直接使用木材,并用之制造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应用导致大量使用煤炭。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碳元素的利用,一方面极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碳排放,也污染了环境,造成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
示例三:金:从贵金属到金融体系。金作为贵金属代表着财富。15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此后西欧的殖民扩张,掠夺黄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采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维护了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对黄金的追逐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也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示例四:硅:从日常生活的瓷器用品再到高科技通讯产品。早期硅元素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瓷器、玻璃产品等。20世纪中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硅在计算机和通讯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硅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互联互通和新的经济系统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硅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量电子产品的出现对地球环境造成压力,由硅产业引发的疾病也对人类造成危害。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新发展;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表格信息,选择一种元素,从表格元素发展历程,结合材料阐述提炼元素的变化形式;其次,根据元素的发展阶段结合所学列举具体史实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
故答案为:示例一:铁:变化:古代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和冷兵器,近代铁主要用于机器生产与机械化武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和使用了铁农具,生产力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产生,小农经济出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铁的作用日益突出。铁元素对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铁也被应用于战争,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加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示例二:碳:变化:从使用木质材料到使用碳化石燃料。人类文明早期直接使用木材,并用之制造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应用导致大量使用煤炭。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碳元素的利用,一方面极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碳排放,也污染了环境,造成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
示例三:金:从贵金属到金融体系。金作为贵金属代表着财富。15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此后西欧的殖民扩张,掠夺黄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采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维护了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对黄金的追逐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也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种元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形式,并指出与其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影响即可。
33.【答案】(1)背景: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扩大汉朝的影响力;有利于官方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出现)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为了中国反抗匈奴”结合所学可知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据所学汉初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得出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由材料“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得出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从所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得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据材料“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结合所学中原与西域民族的交流得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由材料“在中亚的前进政策”可知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从材料“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说明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由材料“汉王朝都意图给外国人造成中国伟大的印象”得出扩大汉朝的影响力;由材料“交换使节就成为一种贸易形式,为进一步非官方的贸易开辟了道路”表明有利于官方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出现)。
故答案为:(1)背景: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扩大汉朝的影响力;有利于官方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时期重要人物张骞,解答本题根据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4.【答案】(1)特点:涵盖各个学段;包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分地域,有教无类;时间早,投资大;个人捐资办学。
(2)原因:民族危机深重,以教育推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以巩固共和制度;以教育振兴实业,维护民生;传播祖国文化,以维系华侨祖国认同;陈嘉庚爱国爱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涵盖各个学段;根据材料“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包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根据材料“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也一视同仁”,不分地域,有教无类;根据材料“1904年至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资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时间早,投资大;根据材料“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个人捐资办学。
(2)根据材料“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民族危机深重,以教育挽救民族危亡;根据材料“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开启民智,巩固共和基础;根据材料“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以教育振兴实业,提振民生;根据材料“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传播祖国文化,维系华侨祖国认同;根据材料“这让他忧心不已”,他个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1)特点:涵盖各个学段;包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分地域,有教无类;时间早,投资大;个人捐资办学。
(2)原因:民族危机深重,以教育推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以巩固共和制度;以教育振兴实业,维护民生;传播祖国文化,以维系华侨祖国认同;陈嘉庚爱国爱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时期重要人物陈嘉庚,解答本题根据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 / 1广东省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测试(二)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上·佛山期中)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
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2020·广东模拟)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 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
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 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结合所学北宋政权是来自于后周的禅让而南宋是继承北宋而建立的政权,二者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A项;
材料主要体现政治的变化而不是经济,排除 B项;
材料主要展现政治区别不是思想,排除C项;
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解释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客观,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结合两宋建立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3.(2020·广东模拟)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  )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结合所学,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故选C项;
根据材料“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说明北方的文化正统地位受到一定冲击,排除A项;
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文化也自北向南传播,排除B项;
根据所学,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结合魏晋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4.(2020·广东模拟)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减缓了统治阻力
C.有利于文化专制 D.阻碍了西学东渐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清前期,异族统治,编传统古籍有利于减少汉族对满族统治的排斥,故选B项;
君主专制主要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决策方式问题,排除A项;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主要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排除C项;
材料不涉及“西学”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分析即可。
5.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政府对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和限制,不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人暴动,说明当时民营手工业发展较快,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因此政府限制其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故A项错误。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由材料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手工业者斗争及其结果。
6.(2020·广东模拟)《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北宋时期……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说明市民阶层正在形成,通过“罢市”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故选A项;
材料的主旨是“罢市”,尤其唐代“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不能体现逐利盛行,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唐宋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主要是唐宋经济的反映,与史学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北宋时期……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分析即可。
7.(2020·广东模拟)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显得十分独特: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  )
A.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B.是后世造字的重要参考
C.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D.阻碍了后世汉字的创新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中“这一套(汉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说明中国文字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据此可知题干中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成为后世造字的重要参考,故选B项;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使用性,而非审美性,排除A项;
单独一个“日”字并不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大量的汉字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排除C项;
题干主要以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来论证“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这一积极方面,而非其不足之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这一套(汉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分析即可。
8.(2020·广东模拟)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B.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
C.冲击了宋明理学的地位 D.开阔了士人认识世界的视野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其主要内容是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的近代科学,这些书籍被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所了解之后,使得他们的视野有所扩大,故选D项;
题干中述及的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诸多书籍,这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华夷观念才开始被打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期,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题干中所述书籍没有对宋明理学产生冲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概括其主旨,分析即可。
9.(2020·广东模拟)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 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官员认为外交的成功之处就是“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但是他们不知道“协定后的关税”相比较“自主关税”而言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
《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以后,列强开启了侵华的进程,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排除A项;
题干所述现象是清政府的关税问题,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
题干现象表明清政府不重视国家的关税自主权,而不是积极维护关税主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官员认为:"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是外交的成功。"分析即可。
10.(2020·广东模拟)民国十一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提出楚国在春秋初年是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出使齐国后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特别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
A.意在弘扬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B.意在推动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C.目的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体系 D.是在军阀割据现实下的反思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梁启超认为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都属于中华文化,据此扩大开来,梁启超在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对于屈原的研究目的在于弘扬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意识,故选A项;
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而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梁启超对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研究,而不是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文化现象,而非军阀割据的政治现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提出楚国在春秋初年是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等信息分析即可。
11.(2020·广东模拟)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道:“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作好国民革命的舆论宣传 B.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可知题干现象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再结合题干“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可知宣传的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
题干现象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
根据题干中“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说明共产党做出该宣传的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与国民党搞对立,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外合作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进行分析即可。
12.(2020·广东模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冲击了洋务企业的运作
C.反映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D.反映了中外的平等共处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再结合题干中“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现象,可知,该种做法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企业都是官办的,民族资本家没有实力与其进行竞争,即民族资本主义不会冲击洋务企业的运作,排除B项;
在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才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题干中仅是述及“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这一现象,该现象不是中外平等共处的表现形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结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13.(2020·广东模拟)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 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C.说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城市
D.适应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题干中述及了两个时间点,即“1928年”和“1945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该时期阶级矛盾比较尖锐,1945年的中共“七大”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此时期的该项任务是需要外国资本的帮助,据此可知,这一政策的转变是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变化,故选D项;
在1945年春所召开中共“七大”的时候,国内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
解放战争是1946年才开始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49年春所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28年到1945年对外国企业资本态度的转变并结合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背景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4.(2020高一下·襄阳月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称,商民在 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 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
A.国家恢复轻工业的发展 B.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的主旨,结合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特征和表现分析。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轻工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分析即可。
15.(2020·广东模拟)漫画《自由》图中有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  )
漫画《自由》,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
A.青年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进步思想与保守思想的并存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漫画所创作的时间——1908年,可知漫画所反映的现象出现在20世纪初,再结合漫画的主要内容——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可知该漫画反映出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存在着进步思想与保守思想并存的现象,故选B项;
漫画仅是反映“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并未涉及青年这一类群体,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08年,—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结合20世纪初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6.(2020·广东模拟)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B.知识分子的认识发生转变
C.“扶助农工”成为社会共识 D.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题干所述时间为1920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再结合题干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的表述,可知该现象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发展有密切关系,故选A项;
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一些人”的批评活动,不能说明此时期知识分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排除B项;
“扶助农工”出现在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初,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是比较低下,没有得到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0年,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7.(2020·广东模拟)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600名并放银超过一百六十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  )
A.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
C.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 D.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西”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宣布起义,清政府调兵镇压,故选 B项;
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间不符,排除A项;
英法发动战争是1856年,排除C项;
中法战争开始于1883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西”。”结合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等进行分析即可。
18.(2020·广东模拟)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与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故选B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进行分析即可。
19.(2020·广东模拟)下表是《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据表可知当时(  )
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3年一康熙61年 22 14 50 15
雍正元年一雍正13年 1 0 138 10
乾隆元年一乾隆18年 0 1 178 10
总计 23 14 156 15
A.广州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政府不断放松对外贸易管理
C.沿海地区丧失了贸易自主权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出现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段是1664年到1753年,即鸦片战争前夕,通过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间段中,东印度公司来广州贸易的船只呈现绝对增长态势,据此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逐渐成为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中心,故选A项;
通过题干表格中东印度公司来厦门、舟山、澳门贸易船只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加强,而不是放松,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沿海地区的贸易自主权才开始丧失,排除C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就已经开始出现雏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数据信息:东印度公司来广州贸易的船只呈现绝对增长态势,进行分析即可。
20.(2019·汕头模拟)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故答案为D项。
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排除B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 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 ”体现的是蒋介石极力防范共产党。
21.(2020·广东模拟)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使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敌后战场,故选D项;
“1944年到延安等地采访”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无法打击国民党的实力,不会对两党力量构成影响,排除B项;
“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没有对经济封锁采取有效措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22.(2020·广东模拟)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张之洞表达了自己对创办汉阳铁厂的肯定,故选B项;
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尚未有环保意识,排除A项;
汉阳铁厂与甲午战争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汉阳铁厂正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并结合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3.(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偏向于唯物史观而忽略剩余价值学说,结合所学可知,剩余价值学说解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原因,中国工业不发达,中国要求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适用于阶级斗争学说,故选A项;
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不是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
据材料“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可知是李大钊、陈独秀宣传时的选择,而不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
十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对剩余价值说的肯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次啊聊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有侧重的介绍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独特性。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观点更能推动革命形式的发展。
24.(2020·广东模拟)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
A. 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9年……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是建立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选D项;
国内战争是1918-1921年,排除A项;
斯大林模式压制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B项;
1929年,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并结合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5.(2020·广东模拟)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
A. 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答案】B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据材料“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结合所学1905年盛行自由主义而30年代主张放弃自由主义思想说明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B项符合题意;
A项据材料“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可知是时代观点改变判决不是司法与行政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说明是时代观念不是底层劳动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据所学,最高法院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对宪法的解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来分析各选项。本题以美国最高法院的职权为切入点,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26.(2020·广东模拟)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提升国际形象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可得出从国际形象角度来改善国内政治,C项符合题意;
A项“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强调是国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不属于两大阵营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D项“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强调国内的人权的平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美国和苏联关系的特征,以及对抗的手段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7.(2020·广东模拟)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
A. 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遏止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各国 D.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8国”,该《东南亚条约》表示: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A项符合题意;
BC项根据材料“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明显针对亚洲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材料“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8.(2019·汕头模拟)1978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同时该企业却了解到许多地方买不到机床。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这表明,当时国家(  )
A.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和“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厂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说明当时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增强企业活力。
29.(2020·广东模拟)表:1975~1986年中国国民收入与外贸进出口数据比较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国民收入 出口 进口
(单位:10亿元人民币)
1975 250.3 14.30 14.74
1978 301.0 16.77 18.74
1980 366.7 27.24 29.14
1986 779.0 108.2 149.86
由上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逐步改变了外经贸政策 B.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失衡 D.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国民收入、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都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后中国逐步对外开放,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涉及的进出口贸易不是农村,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据材料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增长且幅度相似,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以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1975~1986年”根据时间联系所学知识,二是把握表中,国民收入、进出口贸易数据变化情况。
30.(2020·广东模拟)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A项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B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阅读
31.(2020·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公共卫生作为一种专门知识,在医学领域里占有了一席之地。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在19世纪,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关注学校卫生问题。从1890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委派官员和医生对小学新入学的儿童进行体检,并逐渐开展了定期复查。20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保健护理站、诊疗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学校的取暖、照明和通风等条件也逐渐改善。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孟君、张大庆《大众医学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和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以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答案】(1)背景: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表现: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中叶,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二“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可知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据材料二“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可知租界的示范引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一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据材料一“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据材料一“20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保健护理站、诊疗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可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据材料一“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可知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从1890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可知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据材料一“18世纪,……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据材料一“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可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故答案为:(1)背景: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表现: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洲和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2020·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硅……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元素 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
碳 木材、木船、纸、煤炭、冶炼、石油、天然气、烟雾、二氧化碳……
铁 铁农具、冷兵器、蒸汽机、铁路、工厂、大楼、机器、轮船、枪、坦克……
金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金本位、金融体系……
银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银本位、摄影……
钛 飞机、潜艇、涂料、化纤、塑料、癌症……
铀 原子弹、核电站、放射性、医疗……
硅 装饰、瓷器、玻璃、建筑、计算机、互联网、尘肺病……
——据(英)约翰·布朗《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上述七种元素中选择任意一种,概括其表现形式的变化,指出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史事,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要求: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
【答案】示例一:铁:变化:古代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和冷兵器,近代铁主要用于机器生产与机械化武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和使用了铁农具,生产力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产生,小农经济出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铁的作用日益突出。铁元素对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铁也被应用于战争,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加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示例二:碳:变化:从使用木质材料到使用碳化石燃料。人类文明早期直接使用木材,并用之制造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应用导致大量使用煤炭。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碳元素的利用,一方面极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碳排放,也污染了环境,造成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
示例三:金:从贵金属到金融体系。金作为贵金属代表着财富。15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此后西欧的殖民扩张,掠夺黄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采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维护了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对黄金的追逐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也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示例四:硅:从日常生活的瓷器用品再到高科技通讯产品。早期硅元素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瓷器、玻璃产品等。20世纪中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硅在计算机和通讯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硅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互联互通和新的经济系统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硅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量电子产品的出现对地球环境造成压力,由硅产业引发的疾病也对人类造成危害。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新发展;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表格信息,选择一种元素,从表格元素发展历程,结合材料阐述提炼元素的变化形式;其次,根据元素的发展阶段结合所学列举具体史实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
故答案为:示例一:铁:变化:古代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和冷兵器,近代铁主要用于机器生产与机械化武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和使用了铁农具,生产力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产生,小农经济出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铁的作用日益突出。铁元素对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铁也被应用于战争,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加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示例二:碳:变化:从使用木质材料到使用碳化石燃料。人类文明早期直接使用木材,并用之制造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应用导致大量使用煤炭。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碳元素的利用,一方面极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碳排放,也污染了环境,造成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
示例三:金:从贵金属到金融体系。金作为贵金属代表着财富。15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此后西欧的殖民扩张,掠夺黄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采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维护了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对黄金的追逐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也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种元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形式,并指出与其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影响即可。
33.(2020·广东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发后被匈奴所俘虏,在匈奴人中过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终于到达大宛。……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汉武帝据此形成了一个新方案:他展望着一个伸展到极远的西方的伟大外交网,决心要和帕米尔以外的各国开辟持久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反抗匈奴,也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同时也是进行奢侈品贸易的手段。从《史记》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派遣使节出去,或是招待这些被访问国家回访的使团,汉王朝都意图给外国人造成中国伟大的印象。这样,交换使节就成为一种贸易形式,为进一步非官方的贸易开辟了道路。
——摘编整理自【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答案】(1)背景: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扩大汉朝的影响力;有利于官方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出现)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为了中国反抗匈奴”结合所学可知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据所学汉初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得出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由材料“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得出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从所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得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据材料“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结合所学中原与西域民族的交流得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由材料“在中亚的前进政策”可知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从材料“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说明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由材料“汉王朝都意图给外国人造成中国伟大的印象”得出扩大汉朝的影响力;由材料“交换使节就成为一种贸易形式,为进一步非官方的贸易开辟了道路”表明有利于官方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出现)。
故答案为:(1)背景: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扩大汉朝的影响力;有利于官方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时期重要人物张骞,解答本题根据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4.(2020·广东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美建立惕斋学塾。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也一视同仁。
民国初期,他就指出:“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他认识到“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他曾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至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资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据估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答案】(1)特点:涵盖各个学段;包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分地域,有教无类;时间早,投资大;个人捐资办学。
(2)原因:民族危机深重,以教育推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以巩固共和制度;以教育振兴实业,维护民生;传播祖国文化,以维系华侨祖国认同;陈嘉庚爱国爱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涵盖各个学段;根据材料“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包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根据材料“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也一视同仁”,不分地域,有教无类;根据材料“1904年至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资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时间早,投资大;根据材料“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个人捐资办学。
(2)根据材料“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民族危机深重,以教育挽救民族危亡;根据材料“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开启民智,巩固共和基础;根据材料“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以教育振兴实业,提振民生;根据材料“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传播祖国文化,维系华侨祖国认同;根据材料“这让他忧心不已”,他个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1)特点:涵盖各个学段;包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分地域,有教无类;时间早,投资大;个人捐资办学。
(2)原因:民族危机深重,以教育推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以巩固共和制度;以教育振兴实业,维护民生;传播祖国文化,以维系华侨祖国认同;陈嘉庚爱国爱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时期重要人物陈嘉庚,解答本题根据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