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菁华学校2012年中考历史考点汇编-----中国现代史(八下)复习提纲: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共同纲领》- -1、通过的会议: 2、作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二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五年计划: 1)、时间:2)、基本任务:3)、成就:4)、作用或意义: 5)、特点: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通过的会议:2、性质: 3、内容 4、意义:三、三大改造:1、时间:2、内容:3、实质: 4、结果: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1)、1958年,中共中央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2)、“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3)、影响:2、人民公社化运动 (出现高潮:年):1)、危害:2)、教训: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1、时间、地点:2、内容3、意义: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的时间及地点:2、主要内容:3、特点:4、作用或意义:三、经济特区的设置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课本第55页、57页的地图非常重要)1、创建经济特区: 2、目的(作用):4、第一个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5、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扩大开放的窗口----。6、 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形成:四、对外开放的作用五、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材料题)1、背景: 2、时间: 3、地点 4、内容: 5、意义或作用:第四课:外交成就一、朋友遍天下1、和平外交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 2)、影响:。2、求同存异3、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时间、会议 2)、原因: 3)、影响:4、尼克松访华时间 5、中美建交时间 6、中日建交时间知识整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通过的会议: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2、作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使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新中国成立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28年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五年计划: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年---1957年。2)、基本任务:以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为重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3)、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机床制造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西藏公路的修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一个基地、一座大桥、三个工厂、三条公路)4)、作用或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5)、特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变社会制度并举。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通过的会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3、内容: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4意义: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三、三大改造:1、时间:从1953年-----到1956年。2、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1)、1958年,中共中央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②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2)、“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农业--浮夸风 工业--全民大炼钢铁运动。3)、影响:①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②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 ③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2、人民公社化运动 (出现高潮:1958年)1)、危害: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教训:①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要从国情出发,以人为本。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1、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2、内容:(1)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2)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①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②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③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④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1978年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2、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3、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4、作用或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三、经济特区的设置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课本第55页、57页的地图非常重要)1、创建经济特区: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2、根据邓小平的建议,1980年国家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3、目的(作用):用来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4、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5、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扩大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新区。6、 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四、对外开放的作用①、极大的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有利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五、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材料题)1、背景:国内外发生政治风波,有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产生了困惑。2、时间: 1992年1月至2月3、地点: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4、内容: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3)、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是担心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明确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意义或作用:邓小平的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第四课:外交成就一、朋友遍天下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外交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打开了新中国外交新局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同”: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2)“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和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第三世界国家和主持正义国家的支持。2)、影响: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②中国成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式建立外交关系。6、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7、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第五课:科技、教育与文化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年一跨步)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10月。2)、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6月。3)、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2、航天技术的伟大突破1)、2003年10月,神州五号:杨利伟。2)、2005年10月,神州六号:费俊龙、聂海胜。3)、2008年9月,神州七号: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其中出舱行走的是翟志刚。3、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