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菁华学校2012年中考历史考点汇编-----世界现代史部分(九下)★第一课: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一、近代自然科学 1、牛顿 2、达尔文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苏联的成立 1、苏联成立时间:2、最早加盟国:3、全称: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 2、目的:3、时间; 4、内容及意义(影响):5、实质(特点):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1、措施: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3、经济体制上的弊端:4、后果:5、对中国的启示:★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一、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时间:。2、特点:3、受害最深的是4、特点: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 2、新政时间: 3、目的:4、特点:5、主要措施(内容) 6、评价(作用)7、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8、新政中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目的是9、新政中心措施是:三、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第四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标志: 二、苏德战争爆发: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四、《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背景: 2、目的:3、发表时间:4、内容:5、标志及意义:五、雅尔塔会议: 1、背景:2、时间:3、地点:4、与会者:5、内容:6、作用:7影响:★第五课: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一、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1、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 2、冷战的含义及表现、目的 3、北约(1949年)和华约(1955年)4、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及实质:5、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实质、目的、影响。6、冷战开始的时间及标志:二、欧共体的建立 1、目的、原因(背景2、成立时间: 3、发展三、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原因:2、表现:四、苏联解体 1、经过 2、影响★第六课: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出现在冷战结束后)1、原因2表现 3经济全球化下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4、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5、反映经济全球化景象的“十六”个字是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或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是一把双刃剑?)8、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应如何应付?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当前世界格局:2、“一超多强”的关系(特点)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4、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重要表现: 5、面对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应如何应付?6、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七课:现代科学技术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是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知识经济代言人:★第一课: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一、近代自然科学1、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力学),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英国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明确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而来的观点,指出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或原则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人。3、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子弹、核武器、核电站)提供理论依据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苏联的成立 1、苏联成立时间:1922年12月。(1922—1991,共计69年)2、最早加盟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加高索联邦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式严峻,人民生活困苦,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 2、目的:解决经济困难,缓和政治危机。3、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建议通过。4、内容及意义(影响):1)、内容: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意义或作用:这是对具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5、实质: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1、措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重工业。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经济体制上的弊端:①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②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③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4、后果: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5、对中国的启示: ①、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②改革要本国基本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各产业要协调发展 ④、改革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一、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时间:1929--1933年开始于美国纽约。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3、受害最深的是:美国和德国(人民群众)。4、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30年代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2、新政时间:1933年。 3、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4、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5、主要措施(内容)①在财政方面,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阻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以及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等。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等。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以优惠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6、评价(作用)①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②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7、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8、新政中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减少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9、新政中心措施是:整顿工业,实施产业复兴法。三、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1、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2、为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1、坚持改革开放。 2、一切改革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加强宏观调控4、改革要以人为本,顾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各产业要协调发展★第四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二、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苏联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这是开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三、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四、《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背景: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2、目的: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法西斯,3、发表时间:1942年1月,中、苏、美、英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5、标志及意义: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五、雅尔塔会议:1、背景: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法西斯陷入困境。2、时间:1945年2月,3、地点: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4、与会者: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5、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建立联合国;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3)作用:协调盟国的军事行动,加快了战争的进程。4)影响: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第五课: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一、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2、冷战的含义及表现、目的(1947年----1991年)含义:所谓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③军事上,北约的建立。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北约(1949年)和华约(1955年)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高潮。4、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及实质:1)、含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宣读一篇咨文,提出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它既是2)、实质:干涉各国内政,实现全球扩张。5、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实质、目的、影响。1)、背景:战后初期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 2)、目的: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3)、实质: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实际运动。4)、影响: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6、冷战开始的时间及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二、欧共体的建立1、目的、原因(背景):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美国的局面已经改变,为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重振西欧雄风和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决定走上联合发展之路。2、成立时间:1967年。创始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3、发展: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EU),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联合。三、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1、原因:①实行民主化改革 ②重视科学技术 ③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④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⑤加上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2、表现: ①、1955年,日本工业就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②、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战后东亚的经济奇迹。四、苏联解体(1922年---1991年,共存在69年)1、概述苏联解体的经过(1)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实行改革。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1991年12月底,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从法律上终止了苏联的存在,苏联正式解体。2、1991年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和冷战的结束。★第六课: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出现在冷战结束后)原因: ①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②市场经济席卷全球,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表现: ①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相继建立 ②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 ③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④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消共涨。3、经济全球化下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大幅度组织(WTO)、 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4、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世界五百强中的跨国公司。5、反映经济全球化景象的“十六”个字是:“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或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 ①、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挑战:②、但经济全球化也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使弱小国家的经济有可能被牢牢控制,从而使各国在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8、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应如何应付?(表现:2001年,加入WTO;2001年,在上海召开第九届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措施:①、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②、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③、坚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保护环境,⑥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势力 ⑦、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当前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一超”指:美国;“多强”:①欧盟 ②日本 ③中国 ④俄罗斯。2、“一超多强”的关系(特点):既相互借重、利用和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1)、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4、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重要表现:1)、美国在世界各地的霸权行经处处碰壁、屡屡受挫,表明多极力量对美国的干预、制约和防范越来越强。2)、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与大国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5、面对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应如何应付?1)、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树立良好大国形象。3)、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6、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①、坚决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提高多种政治力量的综合实力 ④、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第七课:现代科学技术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①、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特点 ②、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3、知识经济代言人:比尔盖茨 乔布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