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主观题解答技能(一)——体现型、反映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大家都知道,主观题在高考中占半壁江山以上,是高考中的重头戏。学生对主观题的解答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在得分上自然不高。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学生对主观题的解答有所改观,出现新的起色,最关键的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好答题的方法和技能。主观题解题基本思路与高考能力要求一、审题(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1.先审设问:明确设问限制的知识范围、行为主体及客体(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试题)、题型、分值(看分说话),确定答题方向。2.带着问题审材料:注意材料中的主体;注意分号、转折词;材料繁杂时最好划分层次;归纳提炼对答题有效的信息。3.调动知识解读信息:按教材顺序、先宏观后微观梳理相关知识;对应材料确定要点、紧扣热点。二、答题:“五子登科法”(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戴帽子——注重切入语,观点要明确扣料子——提取有效信息,引用或概括、整理材料关键词句采点子——用好政治专业术语,忌口语化标号子——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捡漏子——查漏补缺,增加得分机会高中政治主观题分类型解答技能一、设问类型:体现型、反映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意义型、认识型、启示型等二、解题技能:(一)、“体现型”1、特征(常见设问方式):(1)、××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观点)?(2)、××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观点)?(3)、××道理(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怎样)体现的?2、解答方法: (1)、先审设问,确定知识范围、行为主体和客体/对象(明确主体、客体主要适用于经济学、政治学试题解答,有时需审材料才能确定),再审材料,把教材中符合设问要求并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在草稿纸上梳理,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2)、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概括相关材料,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相一致。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梳理----联系----作答定点:明确考核的知识点(范围)是什么。梳理:按照教材顺序由宏观到微观梳理相关知识。联系:将材料所给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3、例题:(2009高考.重庆.38题.12分)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结合材料,谈谈重庆市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做法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2分)解答:(定点----联系-----梳理----作答)(1)、先审设问,确定知识范围、行为主体和客体(对象)定点——知识范围:政治常识;主体:重庆市;客体:民族地区(2)、再审材料,进一步明确主体,获取材料信息,调动知识解读梳理知识: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关系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政府:国家对内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人大:性质、地位、职权(立法、决定、任免、监督)等;政协:性质、地位、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材料有效信息: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政府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3)、知识与材料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参考答案):①国家机关应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政府应依法行政,(观点)重庆市政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并由此出台相关决定就体现了着一点。(材料)②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观点)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体现了这一点。(材料)③人大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等职权,(观点)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体现了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材料)④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观点)重庆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这一点。(材料)⑤政协发挥参政议政职能,(观点)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就体现这一点。(材料)(二)、“反映型”1、特征:“反映型”题目多出现在经济常识部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多是感性的(现象),多以图表形式呈现。其设问方式主要有: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哪些变化” 等等。2、解答方法:对“反映了什么现象” 的回答通常是对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全面的归纳概括,多种现象须一一列举,如果分值较高时,尽量运用理论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的回答,既要对感性材料归纳概括,还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把感性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理论知识加以表述。对“反映了哪些变化”的回答,则要看清是现象还是本质的变化再作答,方法同前两种。解答这一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特别是以图表形式呈现的),不得遗漏。例如:给定表格或图片,请你指出它所反映的经济现象、问题或变化。(图表类试题另有专题讲述,此处简要讲解)(1)、审题时注意:图表材料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题、内容和注解。标题是图表的中心,内容是答案的主要来源,注解使图表的内涵得到完整的表达,千万别忽略标题和注解。(2)、看图表时,既要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要找不同点,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注意横向看联系,纵向看发展;既要概括归纳,又要罗列具体现象,不得省略。3、例题:(2007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1-2005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货物分类表(单位:亿美元)年份 进 口 出 口总额 化学品及相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杂项制品 总额 化学品及相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杂项制品2001 1978 321 419 151 2398 134 438 8712002 2459 390 485 198 2971 153 530 10122003 3400 490 639 330 4034 196 690 12612004 4440 655 740 501 5528 264 1006 15642005 5122 777 812 609 7129 358 1291 194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注:表中数据均取整。分类表中省略了“未分类其他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项。材料二: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10分)答:①在我国制成品国际贸易中,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其中化学类产品是逆差;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保持顺差(现象,一一罗列)。我国制成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顺差,存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本质问题)。②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现象),说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本质问题)。(三)、“为什么型”(原因类)1、特征(常见设问方式):(1)、为什么要…… 或为什么说……?(2)、分析……的合理性(或正确性)(3)、论述……的重要性(或必要性)(4)、分析\说明……的原因(理由、依据等)2、解题思路与方法:(1)、回答“为什么”类题通常需分析:必要性:理论依据(教材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现实依据(主要从材料和现实时政热点中获取);重要性(或危害性):地位、作用、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的、目标等,反面问题要回答危害性;可能性(条件性):主观、客观条件,内部、外部条件。(2)、通常必要性中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性中作用、意义不可少(不需要专门注明是必要性或重要性,二者常有重合),若有地位描述的必须把地位写进答案,其他则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寻找。(3)、在解答中,必须围绕问题中的主体和客体作答,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主要后次要、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必须做到知识点(前)与材料(后)相结合,尽可能结合时政(特别是回答意义时注意结合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3、例题:例题1(2008.四川卷.39题.8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联系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解答:(1)、通过审设问和材料获取信息:知识范围---国际社会(高三教材第五课);主体---不同国家、联合国;客体(对象)---可持续发展观;题型---为什么(2)、根据第一步调动梳理相关知识,对应材料解读信息(知识面广点多时,先确定主要知识,再视情况补充):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根据第一步梳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不同国家认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发展面临新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等(联合国研究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纲领性文件)。(3)、根据前面“为什么”题型的思路组织答案(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①国家利益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后代人的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是各国的共同利益。(材料,现实依据,意义)(4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论依据)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人口剧增、生态恶化等一系列新问题,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材料,现实依据)(原答案没有,可得分)③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间组织,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其宗旨之一,它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理论依据)联合国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形成有关纲领性文件,促成了各国的认可。(材料,可能性)(4分)例题2: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工务工人数增长缓慢。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利的保护。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回答:政府为什么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12分)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必须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理论依据)以保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材料)(4分)②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理论依据)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合法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材料)(3分)③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农民阶级是工农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意义)(2分)④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时政、党和国家最新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四)、“怎么办”型(措施类)1、特征(设问方式):通常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措施、手段、途径、建议、警示等,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2、解答方法(根据设问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选择具体方法,有时可综合运用):(1)、主体定位法——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开列不同措施,通常在主体明确时采用。(主体没有明确限定时,可采用主体发散法,即考虑多个相关主体)例如:经济常识: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等;政治常识:公民、国家 (政府、人大等)、政党 (中共、民主党派等)、政协、民族、宗教及国际组织(联合国)等。(2)、客体定位法——根据不同对象(或特定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3)、内容定位法——若材料中有“怎么办”的具体内容,可据此整理归纳合理的措施,尽量转化为教材语言。(4)、因果连推法——围绕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一层层展开因果推理。解答具体要求:(1)、主要从教材中寻找办法,教材中理论上要求怎么办就怎么办(主要是那些可以加上有关动词表述的知识点,哲学主要是方法论要求)。(2)、联系材料,使“怎么办”具有针对性,材料呈现的正确办法可直接归纳采用,如果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即为正确做法。(3)、结合时政热点中的一些“怎么办”,结合党和国家当前在这一问题上的方针、政策、措施、精神、理念等。(平时注意积累整理)3、例题:例题1(2009年海南高考.24题.11分)材料: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网站数共有191.9万个。25岁以下网民占到51%,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70%左右。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体,他们乐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网舆情成为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并表示,“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解析:(1)通过审题明确主体——公民,采用主体定位法。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然和国家发生关系;如何参与则涉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几种形式。(2)调动相关知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公民对国家):①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参与民主决策)、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②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③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3)组织答案(根据前面分析整合):①通过网络参与国家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3分)②依法行使监督权,利用网络参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治国;(3分)③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利用网络方式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3分)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要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抵制网上违法现象。(2分)例题2、(2006天津)“当代毕昇”王选先生溘然长逝,给人们留下无限追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他以对科学狂热追求、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毅然决定跳过日本的第二代和欧美的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发明使中文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王选因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领导的方正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体制,并成功在香港上市。目前,这一技术已占领国内报业99%及海外华文报业80%的市场。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析: 材料中明确呈现了如何做的具体内容,采用内容定位法,归纳概括整理,并转化为教材语言。(1)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市场为导向(2)自主核心技术的发明——自主创新、技术创新(3)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体制——科研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产业化经营(4)占领国内报业99%及海外华文报业80%的市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考答案:(1)科研立项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教材知识)。(2)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教材知识),推动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结合时政语言),提升竞争力。(3)通过科研体制、企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产业化经营,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整理材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