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资源简介


附件:
教 育 实 习 教 案
(2012届)
学 院: 法政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班 级: 思想政治教育082班
实 习 生: 周群 学号: 08950433
实习学校: 兰溪一中
实习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高二生活与哲学)
指导教师: 王苏君 (签名)
授课时间: 2011 年 10 月 11 日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制
教学内容(章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课时)
课程类型 新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班级 高二(1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的含义与特点,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树立起实践第一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践的三个特点 难点: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的统一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进程(不够附页):导入新课:PPT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对比的图片 教师提问: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证明了改革开放这个 政策是正确还是错误? 教师在总结归纳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时间,从而导入了新 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实践的含义给出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对实践的认识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并谈谈他们对实践的认识以及是否赞同这三个人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首先学习书本中实践的含义,再来验证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从主体、对象、直接现实性活动这三个角度去剖析实践的含义。接着给出实践的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性活动,另一层就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在讲解完实践的含义后再回过头去分析刚刚学生的观点,继而分析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对实践的认识与唯物辩证主义的实践含义相比所存在的缺陷。给出习题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实践活动,以此及时巩固对实践含义的掌握程度。 二 实践的基本形式 通过实践活动的例子的归类推导出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三 实践的特点 视频:天宫一号的发射情况介绍 材料: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变更情况介绍 提问:指挥部决定延迟天宫一号发射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出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践基本要素的客观性,二是实践活动 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材料:兰一中校舍建成前后的图片,班级运动会宣传板完成前后的对比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事物前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人的实践的创造, 也就推出了实践的第二个特点——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 质生活资料,其次是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材料:天宫一号发射的目的介绍 提问:天宫一号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践的什么特点? 天宫一号的发射只是建立空间试验站的一部分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第一问复习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问引出实践具有历史性。 材料:天宫一号的参与人员 从这则材料引出实践的社会性,综合历史性就得出了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社 会历史性,再分别讲解历史性和社会性。课堂小结: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基本形式课堂练习:作业本上的选择题
板书设计: 人的 含义认识 从何 实践 基本形式而来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课后分析 自我分析:因为这节是公开课,事先在备课阶段准备比较充分,自己在上课过程中也比较自信,所以一节课下来还是比较顺畅的。
实习同学评议:课件上的字体颜色需要改进,学生反映看不清楚,口头禅较多,尾音也有点多了。
指导教师意见: 这节课与前几节课相比进步很大,就有一个地方需要改进下,就是对于三个 哲学家对实践含义理解存在的缺陷应该让学生归纳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