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整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和理论基础,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建构了认知心理地图,它展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蕴藏着元素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奥秘,是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工具。 本节内容在初中属于了解内容,考试大纲要求: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能查找相应元素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等信息。而元素周期表蕴含着重要的化学规律—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初高中的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元素符号及其意义;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但是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关系没有更深的理解;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容易内化应用,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在周期表中查询指定元素的相关信息;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分析、梳理归纳,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抽象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落实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的科学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善于与人合作,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现象和本质的方法,认识事物变化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2)通过化学史、科学前沿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视野,发展化学兴趣,建立崇尚真理的探究品质。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联系; 2、在周期表中查询指定元素的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五.教学基本设计 情景引入 介绍门捷列夫编制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诞生于1869年,距今年150周年,为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本节课就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读元素周期表,向门捷列夫致敬! 【活动一】 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活动目标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教师活动设计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温故 知新 归纳 总结 交流 评价 1、拿到卡片的同学画出给定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将其贴在周期表相应位置,其余同学在导学单上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分析1-18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归纳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规律总结】 同一橫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 同一纵列: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评价、引导学生分析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探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 评价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现在请打开教材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带着任务仔细观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3分钟的时间,可查阅教材P62-63,亦可小组交流。 【活动二】 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 目标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教教师活动设计 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观察图表,获取信息 小组交流。个体分享 参与 游戏 分享 心得 观察、 思考、 归纳、 总结 观察元素周期表,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元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元素原子 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因此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共有 个周期。 (3)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个纵行,除 三个纵行叫做第 族外, 其余每一个纵行各为一个族,共有 个族, 个主族(A), 个副族(B)一个 族 。 (4)从元素周期表每一个单元格中可获得的信息有: 分享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结构、单元格信息、编排原则等 2、游戏: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寻找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个体心得分享:如何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快速在周期表中找到对应元素的位置 【规律总结】 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主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3、根据上述元素卡片颜色错误造成的冲突,了解元素分类,并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规律总结】 颜色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过渡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化学性质稳定;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易失电子;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易得电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巡视指导,适时解决学生在过程中的问题 请同学分享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并进行评价、补充 邀请学生完成“游戏”引导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其相应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小结:“结构—位置”的关系 讲述卡片上的未知元素“鎵”和“钋”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命名、门捷列夫对于未知元素的预测等,并鼓励学生参加2019年关于“元素”的比赛,赢得元素周期表签名海报 引导根据“颜色”了解元素分类,并分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小结:“结构—性质”的关系 【过渡】我相信现在同学们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蕴含的规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们用一道题目来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活动三】 巩固强化 拓展延伸 活动 目标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教师活动设计 巩固强化、拓展延伸 知识整合 学以致用 讨论交流 总结分享 图中的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E、F是6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题目。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钙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2) C所示的粒子化学符号为 ,它所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3) A、B、C、D、E、F 6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下同)。 (4)B、E两种粒子中, 更容易失去电子,故它所对应的单质化学性质更活泼。 方法提炼: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与电子层数有关; (5)上述几种粒子中, 最容易失去电子。 方法提炼: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与核电荷数有关; 【规律总结】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巡视,个别指导 希沃授课助手拍摄学生答案上传,适当点评 引导学生分析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对原子得失电子的影响,初步建立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小结:“性质—位置”的关系 延伸到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性质越相似 介绍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元素及物质新用途的例子。 【过渡】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到挑战题(设计意图:了解周期表的其他形式,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激发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课堂上进行,请同学们下来之后,完成挑战。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所有内容,现在请同学们静心梳理本节课你的收获,可讲给你的小伙伴。 知识梳理 分享收获 活动目标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教师活动设计 知识梳理 心得分享 静心梳理 交流分享 个体静心梳理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聆听、评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元素周期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周期表是很简洁明了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了它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甚至是毕身心血,导学单后面的资料部分有“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请同学们下来之后了解一下,最后,将门捷列夫的一句话赠予大家—“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元素的定义、元素符号,已经有所差异,这节课属于了解性内容,通常被老师忽视,但是如果认真对待,将对学生来来说是一个缓冲的机会,也更有助于学生高中《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所以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用已学过的知识—原子结构来探寻元素周期表的实质。通过学生的自主整理归纳、交流探讨,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蕴含的变化规律。同时关注到学生的表达能力、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达成了初中课标的要求,对于高中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还利用了希沃授课助手、Flash动画,张贴海报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现代化学课堂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