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们小点儿声:教室里面有点儿吵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我们小点儿声:教室里面有点儿吵教案

资源简介

12 我们小点儿声:教室里面有点儿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发现教室里常见的吵闹声和不安静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故事、情景创设、实践体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了解嘈杂的室内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懂得在室内要小声说话,不打扰别人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在公共场所能自律,并能提醒他人小声说话,逐步成为一个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教学过程:
聆听故事,激发兴趣
听一听:《小鸟搬家》的故事
猜一猜:鸟宝宝们为什么要从学校的旁边搬走呢?
【设计意图:故事《小鸟搬家》的导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后面的“寻找吵声”“行为纠错”“明白道理”环节紧紧串联起来,无声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要保护小鸟、帮助小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观看视频,发现问题
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听:找找小鸟搬家的原因。
学生交流:
预设一:
(1)发现问题:听到了重重的关门的声音。
(2)认识影响:如果你在那个教室里,正在安静的自习,突然“砰”的一声,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生交流)。
师结:在公共场所,听起来嘈杂、刺耳的声音都是噪音。制造噪音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指生演示:正确的开门和关门。
师结:教室这个公共场所能轻轻地开关门,是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表现。(4)指生读《弟子规》中关于进门的名言:“缓揭帘,勿有声。”
明确道理,齐读,希望落实到行动中。
预设二:(1)发现问题:凳子响声太刺耳了。(2)认识影响:视频中的大哥哥这样做对吗?为什么?(3)实践体验:模拟上课下课情景,移动凳子。
预设三:(1)发现问题:小组内讨论无秩序,人人大声说话,教室里太吵了。
认识影响:打扰了别人就是噪声,噪声太大了,就影响到别的小组了。
我的建议:哪位同学能给大哥哥和大姐姐送个金点子呢?她们应该怎么做?师结:小组活动,是组内的活动,只要让组内的同学听到就好,这就是规矩。我们就该遵守,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设计意图:视频中选取了课本四幅图中的三个内容,将书上的图画转变成为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这一环节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有真实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为了留住小鸟,把课堂气氛搞活。】
实践体验,引发思考
播放一段噪音,学生默读文章《妈妈,您能小声说话吗?》。
谈感受。
(3)认识“噪音”危害同学们,吵闹的环境能做好事情吗?在吵闹的环境里心情能愉快吗?
你们知道吗?长期处于吵闹的环境中,对耳膜有一定的损伤,至少听力会下降,同时,长时间在吵闹的环境中生活,也会使脾气暴躁,有可能引起高血压等严重的疾病。可见,噪声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参加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具体活动,他们所受的教育才会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在“吵声”中阅读,认识到吵声影响之大。】(四)追根溯源,激情明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一个问题:平时,在咱们班的教室里,还有哪些“吵”声呢?你自己是否“被吵”或“吵”过别人呢?
我们先来看小组活动要求:(1)小组长组织安排发言人;(2)每个小朋友用小组成员听得见的声音发言;(3)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做好补充。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
预设:(1)如挪动桌椅声、讨论发言声、追跑打闹声、翻动课本声、回答问题声和读书声,值日班长大声管纪律......(2)哪些“吵闹声”发生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呢?(3)这样做对吗?为什么?(4)“教室里的吵闹”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呀?(5)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大家需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不被打扰、不被吵闹、和谐、干净、安静 ......)(6)深化学生认识:孟子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今天起严格要求自己。《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8条,说“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这是规矩,是规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在这一环节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吵声”。整个过程孩子就是在主动学习,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回想和对比、交流和反思,最终认识到:无论上课、自习、下课都不能在教室里发出大的刺耳的声音,这样做才不会影响老师同学,小鸟也会幸福地生活。】
畅谈收获,检测效果(1)合作朗读《教室文明拍手歌》视频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听了我班同学的建议,认识到了错误,马上改正了自己的不当的行为,还编了一首《教室文明拍手歌》感谢同学们呢!①大家自由练习读一读。(生)②师生合作朗读。(2)留住小鸟:小鸟一家看到小朋友们一个个都成为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说它们还搬家吗?(生)师结:这棵大树,成了小鸟们幸福生活的乐园!孩子们,当你、当我、当他,当我们大家,在公共场所的行为都得体了,语言都文明了,我们的社会就更和谐了,我们的生活就更幸福!(3)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引入孟子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希望同学们都能心中装有他人,做一个说到做到、人人夸赞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拍手歌”“谈收获”也初步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需要人人的努力。】
(五)课后拓展,亲子共行动
1、开展“我是文明小标兵”活动。记录自己在教室内、家庭的说话声音适度情况,邀请教师、家长参与到评选活动中。
2、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吵声?我们怎样做才能调低音量呢?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这一目标的达成仅在课堂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课后延伸与拓展,发挥同伴、家长的作用,让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