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说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说课教案

资源简介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
在教材编排上,第26课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则为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揭开了历史序幕。
本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设计了四个子目,相对完整地展现了1949年到1957年中国历史的概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领域,范围广、容量大。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对1949-1957年这段时期内历史史实有所了解,但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专有名词一知半解,另外本课将初中教材近两个课时的相关内容浓缩成一个课时,容量大,而学生在初中对历史知识碎片化的记忆和理解,导致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思维能力方面:经过高一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初中明显提高,但还有待加强。
解决方法: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题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逐步实现“头脑理论化、知识体系化、概念清晰化”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列时间轴的方式,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②通过表格梳理新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政权的具体措施。
③利用相关史料和视频资料进一步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1954年宪法等历史史实进行解读,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④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认识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学法】
重点: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难点:认识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图文材料,以教师引导的方式迅速切入主题,完成导入。
整体感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76)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认识本课知识所处的时间区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问题:为筹建新中国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该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21日
(2)地点:北平
(3)内

①决定——国都、国旗、国歌、国名、纪年
1949年7月15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多日刊登公开征集国旗方案消息。
②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学习聚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人民民主的决议——人民通过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
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政协会议内容的解读,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阅读教材第165页-167页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生活动:梳理新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政权的具体措施
军事
追歼残敌,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经济
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采取措施,统一财经;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新中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并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涉及军事、经济、外交三大领域,内容庞杂,篇幅较长。利用表格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基本知识。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
经济制度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1)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中点明一五计划与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突出一五计划的重要性。
2.
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兴衰起落,足以见证正确道路的磅礴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郑重宣示。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梦想”《人民日报》2017-10-24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设计意图: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知识,回顾国人探索历程,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3.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板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站稳了:巩固政权的各项措施
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