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材分析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庆谈判、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课内容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结束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扶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情分析首先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其次今年的高一年学生是第一批使用统编版教材的,和以往相比本课内容变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高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课标要求与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二)课标解读1.知道全面内战的爆发和解放战争的进程;2.认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及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2.时空观念:使学生知道特定历史史事是与特定时空相联系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发生和进展都与其时代背景紧密联系。3.史料实证:通过对当时漫画和相应材料的分析,探索中共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国民党统治中的危机。4.历史解释: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能够客观地评价社会问题。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本课教法有关解放战争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原因、新民主主义胜利原因进行探索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模式2、采用“阅读看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使学生对战争的进程有着清晰的地理空间上的认识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看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民党垮台原因。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全面内战爆发的过程三大战役的发展过程(二)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教学流程新课导入预计用时4分钟(视频2分半钟回答一分半)通过播放视频老电影片段,带领学生了解抗战结束初期的局势,由此引入新课内容。老师:抗战结束初期国共两党对待新中国是什么态度?作用: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情景。重点解析预计用时2分钟意图:通过图示,及动画展示全面内战的进程,再结合教材的文字内容让学生能够有直观的感受战争经过(1946.6—1949.10)①★战略防御(1946.6—1947.6)(内线作战)内战爆发:46.6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全面进攻:运动战为主粉碎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②★战略反攻(外线作战)时间1947.6——1948.9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意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淮海战役小故事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在徐州打响,历时60多天,胜利完成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之北的光荣任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在人民中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据统计,商丘共出动民工116.8万人,各种车子867万辆,动用牲口26.3万头,共支援粮食1.2亿斤、柴草3.86亿斤、军鞋64万双,还有布匹、白菜、粉条、花生、食油、食盐、电线杆、门板等多种战勤物资运到前线。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报告中指出:“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支前民工达500多万人,遍地是运粮、运弹、抬伤员的群众。他们不惜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支援子弟兵作战。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观看一段辽沈战役视频,思考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预计用时3分半钟)意图: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丰富淮海战争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作用。③★战略决战(48.9-49.1)三大战役预(计用时2分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9-11)??????1948.9---1949.1作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先攻占锦州)?以徐州为中心,先后歼灭……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战果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歼敌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歼敌52万.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华北全境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④★渡江战役难点突破国民党在大陆覆灭原因材料一蒋介石宣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宣称,六个月就可以解决共产党问题。6月底,一颗颗炮弹飞向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材料二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党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8个月的纸币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材料三人们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派人对原日本占领区的接收,讽刺为“三阳(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抢车子、房子、金子、衣服料子和婊子)。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规定伪币中储券200元兑换法币1元(实际比值约为25:1),并规定期限、限量兑换。仅通过这种掠夺式的货币兑换手段,国民政府就从收复区人民手中攫取大量财富。——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材料三在1946年重新爆发内战的背后,是国民党执著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以及共产党准确地估计到了国民党的实际弱点。……1949年的结局表明,不是苏联的援助比美国多(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在于中共能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国民党却办不到。材料四1947年中共解放区颁布《土地法大纲》国民党方面原因:①坚持独裁和内战,丧失社会认同,脱离群众②国统区经济崩溃,物价飞涨③丢掉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的支持④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组织松懈共产党方面原因: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充分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③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顺应民心④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预计用时7分钟)材料一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材料二这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宣言,实际上是宣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已被清除,这一胜利的实质内容则是: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与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从此不复存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国际社会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平等的一员。——韦素玲、李刚《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小结(预计用时1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