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l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l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说课稿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说课稿
一、说课程标准要求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认识“一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十单元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的历程。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国两制”等部分史实,通过各类媒体也对改革开放等内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课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学生较难从整体上建构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知把握改革开放各阶段的内容及特征。另外,本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概念,会给学生解读文本时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说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理论,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
难点:认识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
六、说教学方法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采用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和角色扮演法。
学法:材料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采用演示导入法:展示图片资料,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课。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并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活动:展示“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报纸的图片,提出问题:归纳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标志和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问题,进行归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设计意图:,使用探究法,引导学生归纳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标志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和课本,提出问题情境,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材料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材料,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内容:
①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设计意图:使用探究法、材料阅读法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以实现重点突出。
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平反冤假错案的表现和宪法修订成就。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总结出平反冤假错案的表现和宪法修订成就: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设计意图:概况宪法修订成就,突出学习重点。
2.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问题:
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进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1984年开始,核心:增强企业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实现重点知识点突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习,展示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讨论法、谈话法、材料阅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重难点突破。
学生活动:开展讨论学习,材料阅读,进行梳理对外开放的过程。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改革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逐步深化
教师活动:总结出改革开放是一个对内开革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历程,并通过思维导图加以总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加以归纳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1)中共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10月召开,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主要使用讲授法讲解“一国两制”,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听讲,适当做笔记。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港澳回归的史实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台湾问题
教师活动:通过时间轴的形式、使用讲解法,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岸关系基本发展的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两岸关系基本发展的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认识“一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三)说板书设计
第二十八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平反冤假错案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
2.对外开放
3.逐步深化
三、“一国两制”
1.提出
2.港澳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在对整节课的宏观把握基础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来之不易的感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认识,提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